2.1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docx
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1地球与地球仪”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及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课程设计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教材为基础,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球与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亲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增强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地球,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4.促进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够区分地球的实际形状与地球仪上的表示。
②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包括经纬网、极点、经纬线、纬线圈等概念。
③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方位定位和地球表面现象的观察。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与地球仪上的二维表示之间的差异,并能正确解释这种差异。
②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准确地绘制和识别经纬线,理解其与地球表面距离的关系。
③将地球仪上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确定地理位置等。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表面特征图片、地球经纬网图等多媒体资源,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结构和地理知识。
3.实验器材:准备不同大小的地球仪、绘图工具、纸张等,以便学生动手制作和观察。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星球——地球。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哪些特点吗?(学生自由发言)
(2)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了解这个星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以及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板书:2.1地球与地球仪)
二、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上的极点、经纬线、纬线圈等要素。
2.讲解地球的实际形状是略扁的球体,而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两者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仪是正球体?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1.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包括地球仪的形状、经纬网、纬线圈等要素的制作。
2.讲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如何划分的,以及纬线圈的大小和距离地球两极的距离关系。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三)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1.讲解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方位定位,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习如何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3.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活动
(一)分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地球仪、经纬网图等学习资料。
2.要求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地球仪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地球仪与地球的实际形状有何区别?
③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方位定位?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二)实验操作
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方位定位和距离计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仪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完成相关地理练习。
五、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等。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3.布置课后阅读,推荐相关地理科普书籍。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知识掌握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2.学生熟练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地理方位定位和距离计算。
3.学生能够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纬线圈、极点等要素,并理解其地理意义。
二、技能提升
1.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提升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
1.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认识到地球仪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了地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