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二年级上册第16课《朱德的扁担》第一课时 王悦 第四届全国赛课一等奖(1).pdf
二年级上册第16课《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
同志”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
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朱、德”等9个生字,会写“扁、担”等4个生
字。
2.借助图片、板书、视频资料、迁移生活等方法理解“会师”“五六十里”
“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红军“挑粮”之难,体会
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识字学词,朗读课文。懂得红军在井冈山克服了重重困难,感受革命先辈艰
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扁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扁担,初识朱德。
1.出示扁担,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劳动工具,你们看,
这是什么?(扁担)。
2.组织交流:以前见过吗?在哪儿见过?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3.介绍扁担的用途。(PPT出示山路上,挑担的图片)
4.相机指导读好“扁担”的读音。
5.学写生字“扁”和“担”。【板书:扁担(田字格内)】
6.过渡: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也有一根扁担。一件普普通通的劳动工具,
怎么会被珍藏在博物馆里,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呢?(预设:因为是朱德的扁担)
【师相机在黑板上补充完整课题】
7.介绍朱德,学习“朱”“德”两个生字。
【设计意图】
开课时,展示扁担的实物,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会读、会认、会记,更
了解了扁担的作用。认识“朱德”时,借“扁担”跨越时空,结合图文资料介绍
朱德,学习生字新词,完成识字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为后续理解
人物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一位红军的军长和扁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6课《朱德的扁担》。(生齐读课题)
2.出示自读要求,生自由读文。
3.学习生词,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毛泽东队伍敌人
山高路陡整夜整夜
打仗心疼敬爱
4.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课件出示:
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1)读好地名“茅坪”,再读词组“宁冈的茅坪”“山下宁冈的茅坪”。
(2)借助“小扁担”读好停顿。
5.出示4个有关扁担的词组,梳理课文内容。
(不再藏扁担、用扁担挑粮、把扁担藏起来、给扁担做记号)
7.请生按照课文的顺序把这些词组排一排。
8.请生借助黑板上的信息,讲一讲故事内容。(自由交流、指名反馈)
【设计意图】
课文生僻词较多,也有较多长句子。教学时,引导学生先读好“茅坪”一词,
再读准词组“宁冈的茅坪”“山下宁冈的茅坪”。有了这样的朗读过渡,再借助
多媒体课件在长句中适当的地方划上“小扁担停顿线”,学生的朗读更加顺畅流
利。在梳理课文内容时,从4个关于扁担的词组入手,给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提供
了有效抓手。
三、随文识字,了解背景。
1.指名读第1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圈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名的词语。
课件出示: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
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2.交流反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预设:1928年、井冈山)
3.师板画“井冈山”,了解带领队伍的分别是毛泽东和朱德,学习生词“同
志”。
4.师讲解井冈山根据地,借助PPT出示“会师动态图”,引导生理解“会师”
的含义。
【设计意图】
理解“会师”一词的意思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几幅“会师动态图”,并以
饱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