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pptx

发布:2023-05-27约3.78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第1页/共66页 2上平骶岬,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12-15cm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反折为界第2页/共66页 3直肠下段:女性前壁与阴道后壁相邻后方骶尾骨与梨状肌第3页/共66页 4直肠下段:男性前壁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输尿管盆部相邻后方骶尾骨与梨状肌第4页/共66页 5肛瓣边缘与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环行线,称齿状线第5页/共66页 6直肠系膜:直肠中下段后方和两侧包裹直肠的1.5-2.0厘米厚的结缔组织 。上第三骶椎下达盆膈第6页/共66页 7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齿状线下方1.2~1.5cm处(肛缘)。这段管状结构长度约1.5cm。外科学肛管:指肛门直肠环至齿状线下方1.2~1.5cm处。这段管状结构实际上是直肠柱区+解剖学肛管,直肠柱区长约1.5-2.0cm,故外科肛管长约3.0~3.5 cm。肛肠外科疾病如痔、瘘等大多在这段区域内发生第7页/共66页 8第8页/共66页 9血管:动脉、静脉、动静脉吻合支持结构:Treitz肌、结缔组织、弹力纤维粘膜:直肠肛管移行上皮诱发排便感觉中心第9页/共66页 10血管:动脉、静脉、动静脉吻合支持结构:Treitz肌、结缔组织、弹力纤维粘膜:直肠肛管移行上皮诱发排便感觉中心第10页/共66页 11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坐骨肛管间隙肛门周围间隙第11页/共66页 12直肠齿状线上肛管齿状线下胚胎起源内胚层外胚层覆盖上皮粘膜皮肤动脉血供直肠上下动脉肛门动脉静脉回流门静脉系统下腔静脉系统淋巴引流肠系膜下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髂内淋巴结神经支配植物神经躯体神经第12页/共66页 13胸膝位:最常用,肛门部显露清楚,内脏向上移位,盆腔内空虚,检查易于成功第13页/共66页 14截石位:仰卧于专门的检查床上,是直肠肛管手术时常用体位,也适用于一般检查第14页/共66页 15左侧卧位第15页/共66页 16蹲位: 病人在检查床上取下蹲大便姿势,适用于检查内痔、脱肛和直肠息肉等第16页/共66页 17弯腰前俯位第17页/共66页 18肛门视诊:观察肛门有无红肿、血、脓、粪便、粘液、瘘口、外痔、溃疡、脱垂等第18页/共66页 19直肠指检:可发现痔、肛瘘、直肠息肉、直肠肛管肿瘤、直肠周围间隙感染、前列腺疾病、腹腔转移癌等第19页/共66页 20肛门镜检查:在视诊、指检的基础上进行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第20页/共66页 21 视诊、指诊和肛镜检查发现的病变部位,一般用时钟定位法予以记录第21页/共66页 22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腔内超声等直肠肛管功能检查第22页/共66页 23定义:直肠粘膜向肠腔内的隆起病变第23页/共66页 241.肿瘤性息肉: 有恶变倾向 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混合性腺瘤 2.非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第24页/共66页 251.出血:间歇性便血,呈鲜红色,不与大便相混。 2.合并感染时,出现脓血便伴排便次数增多,以及直肠刺激症状。 3.低位直肠息肉可脱出于肛门外,鲜红色如樱桃状。 4.直肠指检会触及质软、活动、表面光滑、有或无蒂的肿物。 5.肠镜检查可以发现息肉的形态,幷可以取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第25页/共66页 26 1.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 2.电灼切除:适用于息肉位置较高,无法经肛门切除者。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 4.开腹手术: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0cm的广基息肉。第26页/共66页 27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性或椭圆形。多位于后正中线第27页/共66页 28病因:长期便秘外括约肌浅部肛管后方伸缩差血运差排便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第28页/共66页 29急性肛裂:裂口边缘齐,底浅,红色有弹性,无瘢痕第29页/共66页 30慢性肛裂:底深不整齐,质硬,A肛裂,B前哨痔C肥大乳头,肛裂三联征第30页/共66页 31三大症状:疼痛、便秘和出血 肛裂疼痛周期 肛门检查三联征: A、肛裂 B、前哨痔 C、肥大肛乳头需要与其它疾病引起的肛周溃疡鉴别第31页/共66页 32第32页/共66页 33 (一)非手术治疗: 1.便后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2.口腹缓泻剂,多食纤维食物,纠正便秘。 3.肛门扩张术。 (二) 手术治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