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演示课件.ppt

发布:2019-02-20约5.3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鉴赏(文学欣赏) 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鉴赏的特点即“积极性”的体现: 1、读者与文本是审美关系。 2、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形象。 4、实现了接受活动的再创造。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不同过程;接受需要“披文如情”,然后才能“虽幽必显”,把握文本的蕴涵。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积极接受的具体过程 1、审美期待预设 2、审美格局调整 3、审美空白填补 4、审美意象生成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1.审美期待预设 读者持一种“在半路上迎接作家”的积极的姿态,求得与欣赏对象相近的心境。 期待预设的动机: ①补偿性动机 ②求知性动机 ③审美创造动机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2、审美格局调整 调整读者的审美心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和矛盾。 调整趣味上的“偏食” 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3、审美空白填补 文学作品是一个“召唤结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 伊塞尔说: “现代小说以空白为主是为了适应读者的创造。”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4.审美意象生成 进入真正的阅读则要促成读者的审美意象的生成 。 审美意象的生成要经历审美的感知、体验和判断的过程,即读者使语言形象“活化”的过程。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二、语感、想象、体认和鉴赏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活跃,是从消极接受转向积极接受的条件;其始于语感,落实于体认。 语感是指接受者对话语形式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直觉反应。如判断话语是否正确,语言和句子是否存有歧义,领悟话语所蕴藏的双关、象征、隐喻、反讽等等蕴意。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语感的特殊性:言、象、意 文学语感归根结底就是对作品中用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觉和感知。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体认 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思想经验投入到对形象的感受中去,入乎其内地以己之身、以己之心去察觉、感受艺术形象,并作出认可与否的审美判断,即文学欣赏中的“体认” 。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体认实际上是一个情感投射的过程、 “同化”的过程、 “移情” 的过程。 同化的两种意义 1、读者将自身同化于对象 2、读者将对象同化于自身 二者都属于体认的同化。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同化、顺应说明,在文学欣赏中不能一味地拒绝或排斥那些与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不一致的作品。接受也需要补充、更新和改变自己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 顺应意味着新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建立。 精选编制 读者将自身同化于对象,属于接受活动中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 “顺应”对接受新的审美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顺应”意味着新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建立。 精选编制 读者将对象同化于自身是“移情” “移情”指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对象,甚至使自己钻入到作品之中,寻找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将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人物身上,以此来评说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 精选编制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三、欣赏的再创造 王朝闻指出: 欣赏“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精选编制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 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选编制 第五章 文学接受 中国古代有“知音”说 《吕氏春秋》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留下了“高山流水”的成语。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专门讨论接受的《知音》篇。 精选编制 第五章 文学接受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也讨论过接受问题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接受中的不同作用,批评不顾接受者的“独白”写作是“哑口”的,你不能和它对质。只有“对话”才能影响接受者的心灵。 精选编制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对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有三种认识 三种认识既体现了对接受性质的不同理解,又反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