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疗-戚文航.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疗 心律失常抑制与生存率的矛盾现象 CAPS, CAST, CAST II, IMPACT等临床试验显示: 在缺血性心律失常治疗中,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显著抑制心律失常,但死亡率显著增高 上述现象同样见于心力衰竭、心肌病的心律失常治疗中。 CAST 亚组分析 CAST总入选病例:3549例 Ic vs placebo 亚组分析:1735例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EF?40%,长期治疗 Ic vs placebo BB组(516例)vs 无BB组(1219例) 2.5年 AFFIRM 随机 开放 平行 3.5年 4060例 房颤,年龄65或伴卒中危险因素 Rhythm Control VS Rate Control 胺碘酮,索他洛尔 VS ?阻滞剂,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一级终点:总死亡率 二级终点:住院率、卒中、生活质量、费用 复合终点(死亡、卒中致残、出血) PIAF STAF RACE 等 主要、次要终点均无显著差异 房颤无害 ?? -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稳定维持窦性 CAST 亚组分析 CAST总入选病例:3549例 Ic vs placebo 亚组分析:1735例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EF?40%,长期治疗 Ic vs placebo BB组(516例)vs 无BB组(1219例)2.5年 结果 合并BB治疗者分别30天、1年、2年全因死亡、心律失常死亡及心脏骤停发生率有显著下降;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B治疗使心律失常死亡及心脏骤停下降1/3(p=0.036); 上述有利作用可能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 诊治要点: ●心衰伴房颤患者采用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的价值尚未明确(Ⅱb,C),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合并症(I,C) ●bB、洋地黄制剂或二者联合可用于心衰伴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如bB禁忌或不能耐受,可用胺碘酮)(I,A) ●症状性心衰伴房颤患者,洋地黄制剂可作为心室率控制治疗的首选药物(Ⅱa,A) ●胺碘酮可用于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不建议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Ⅰ,C),但如有条件也可用Dofetilide(Ⅱa,B)。 ●心衰伴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或曾有血栓栓塞史患者,应予华法林抗凝治疗(Ⅰ,A)。 心衰合并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一、心脏性猝死 二、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 一、心脏性猝死 心衰死亡方式的1/3规律 (Mode of death in HF Rule of the thirds) 1/3未预料猝死 1/3心衰恶化基础上猝死 1/3心衰进行性加重死亡 猝死占总死亡40-50% 多数由室速、室颤引起 少数可能与缺血、栓塞事件、心脏破裂等有关 预防:b阻滞剂 ICD 胺碘酮? bB 并不显著↓心律失常(轻、中度改善),但猝死、死亡率↓↓ 单独或联合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应用(胺碘酮、Ⅰc ) 使用心衰耐受剂量 同时对心衰治疗有益 ICD ●二级预防 心衰,伴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存活者 ICD ↓↓心脏猝死,↓死亡率 I.A. ●一级预防 心衰伴非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MADIT-Ⅱ,SCD-HeFT ICD ↓死亡率 (↓31%) (↓23%) ACC/AHA HF指南2005; ICD,一级预防, I EF≤30% b. 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Ⅲ c. 预期生存期>1年且功能良好 胺碘酮 ? SCD-HeFT 2521例 Ⅱ-Ⅲ EF≤35% ICD(829) 胺碘酮(845) 安慰剂(847) 45.5月 ICD vs Non-ICD 死亡率↓23%(p=0.007) 胺碘酮 vs 安慰剂 死亡率 NS (p=0.53)(双盲) 二、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 ● 预防: b阻滞剂 胺碘酮 ● 治疗:胺碘酮、bB、电击(体外)、ICD 胺碘酮 无负性肌力作用 促心律失常作用最少 ↓心衰死亡及住院 可用于症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Ⅱa,Ⅱb) I类抗心律失常药 — 负性肌力及致心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