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单位: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 212200 作者:朱锦花
[ 摘要 ]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 ”
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我们不能只顾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如果能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 关键词 ] 信息技术、德育、教学
情景一:
“哈哈,这个是谁弄的啊?”,刚走进机房就有同学在大笑,我过去一看,屏幕保护程序为“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 ,,
情景二:
“老师,我的键盘坏了。”我闻声而去,咦,真的打出来的字母与键上对应的字母不一致了,上节课还好好的,仔细检查后一看,居然被哪位“高手”把两个键壳调换了 ,,
情景三 :
打扫机房的时候,值日生会从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找到一些零食包装袋、一些话梅的壳、一些吃完后吐在地上已经变得黑乎乎的口香糖 ,,
为什么已经讲了无数遍的问题还老是存在呢?我问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普遍反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学校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学生怎么啦!学校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呢?看来,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
术教师的共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老师在进机房的时候自觉的穿上鞋套、不把茶杯带进机房、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为的时候不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反之,如果老师不注意这些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比较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情景一”和“情景二”反映的就是学生不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
为。有的学生除了爱把“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某某爱上某某,暗恋某某”等不尊重他人的话作为桌面背景。还有的调皮的学生把其它同学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把别人画好的作品画改成大花猫,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我要表扬那些可以修改和删除别人文件的同学,因为他们在上课时把老师教的知识都学得很好。但是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
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并且让那些被别人删除了作品的同学上来讲讲见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变成了大花猫的心情,同时也让那些删除别人东西的同学上台讲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样教育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别人的感受。最后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我就把信息世界里的“电子警察”、“黑客”和“骇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使他们认识到在信息世界里要守则信息世界的无形规则。通过这件事,让全班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
三、教育学生换角度思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情景三”反映的就是学生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
管理中,机房卫生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下课时不能把鞋套放在指定位置,随便一扔就走了。教师每次下课守在门口看他们摆放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还有小部分同学下课后会在机房地上留下一些纸屑等,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下课,我发现有五六个同学随便把鞋套扔到一边就走了,我当时想把他们拉回来训一顿,但是为了不影响他们下一节课,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我利用数码相机把这些乱扔的鞋套拍了下来,还把教室里的小纸屑拍了下来。再把打扫卫生时的“残局”的现场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同学们看看,让他们评论一下,谈谈感受。之后教育他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他们的知错能改。然后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回去做。让他们分几个小组用相机、录音机等现代信息设备以“清洁工人的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