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docx
11~20的认识说课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11~20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认识11~20》。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掌握20以内的数数顺序。
2.理解11~20各数的大小关系,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学会使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4.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与符号意识:培养学生对11~20数字的直观感知,增强数数和识别数字的能力,以及使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的意识。
2.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通过比较11~20数字的大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基于数序进行推理的能力。
3.数学运算能力: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练习,提高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4.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数和比较问题,提升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和数数顺序,例如,能够正确读出“11”为“十一”,“12”为“十二”,并理解它们在数数中的位置。
-学会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如能够判断“15”大于“13”,并理解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使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的能力,例如,将“17”分解为“10+7”。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难点一:学生可能对11~20的读写方法混淆,特别是在“十几”和“几十”的区分上。例如,学生可能会将“14”错误地读作“四十”,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具体实物辅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词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难点二:学生对于比较11~20数的大小时,可能会忽略数位的概念,导致比较错误。例如,学生可能会认为“18”小于“9”,因为他们只关注个位数。教师需要通过数位教学,让学生理解十位数的权重,从而正确比较大小。
-难点三:学生在使用学具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时,可能会出现组合错误。例如,学生可能会将“16”错误地表示为“7+9”,而不是“10+6”。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示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规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具进行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结合讲授与互动讨论,讲解11~20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知识点。
2.设计数学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如“数数接力”和“数字猜猜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利用计数器和实物小棒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数的概念。
4.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和动画演示,以动态方式展示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排玩具火车,共有20节,邀请学生数一数,引导学生发现从10到20的数数规律。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数?10之后的数应该怎么数呢?”
3.学生互动: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表达11~20的数数规律。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11~20的读写方法:教师逐一介绍11~20的读写,如“11”读作“十一”,“12”读作“十二”,引导学生跟读并模仿。
2.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数轴和具体实物演示,讲解11~20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直观理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作用。
3.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哪个数比12大?哪个数比15小?”
4.数的组成与分解: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展示11~20数的组成,如“17”可以分解为“10+7”。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读写: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读出对应的数词。
2.数的大小比较练习:学生两人一组,使用数字卡片进行大小比较游戏。
3.数的组成与分解练习:学生分组,使用计数器和小棒进行数的组成与分解练习。
4.师生互动: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提问与讨论(5分钟)
1.提问: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2.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游戏互动:教师设计“数数接龙”游戏,学生按顺序说出11~20的数,每人说一个,下一个学生从上一个学生说的数开始继续数。
2.角色扮演:教师安排学生扮演小老师,向其他学生讲解11~20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