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高考语文(考情分析)第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件.ppt

发布:2018-11-07约1.75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专家提醒 No.1 整体把握点拨 No.2 专家现场点拨 工具 栏目导引 第2章 整体把握训练 * 紧张的考场上,各位学子挥汗如雨,见题解题,遇难而上。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确实可嘉。但是,作为语文试卷的重中之重的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题题目,你是否也是看到题目便匆匆答题呢? 一线专家提醒你,要想答好阅读类的题目,决不能忽视整体理解诗文大意和理清思路的高度把握,只有高屋建瓴,才能高瞻远瞩,方向明确,答题减少失分,才不至于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差万里,甚至南辕北辙。那么,请你走进精心为你设置的这套训练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请做好这份基础工作,它也许能使你在答题时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全面阅读,包括作者和下面的小注。 2.弄清几个理解文意的关键: ①看清文章的体裁(传记、散文、政论、小说、书信等)。②确定人物的身份(官员、功臣、文人、高士等)。③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确定主要人物。④给主要人物的活动列表(时间、地点、何事、结果如何)。⑤简单归纳人物的精神品格特点。 3.文后练习第三题(分析概括题)是读懂文章的极好切入点,往往携带着大量的信息,会对理解把握文意有较大的帮助,要学会利用。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体裁 人物传记 出现的人物 陈希亮、海印、曾腆、雷甲、周元 主要人物 陈希亮 身份 官员(县令——知州——京西转运使) 主要活动 惩治海印国师 时间 起初 地点 长沙 结果 全县的人都很惊惧 教化曾腆禁止祭鬼 时间 任县令期间 地点 雩都 结果 曾腆成良吏 体裁 人物传记 主要人物 陈希亮 主要活动 收服叛军 时间 地点 庐州 结果 流放、任用,各得其所 斩杀叛军首领周元 时间 作京西转运使期间 地点 结果 平定了叛乱 品格特点 为人仁慈,严厉但不残酷 解析: B.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 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 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从四个选项上看,命题者在命题上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设置选项有些捉襟见肘:一是设错处太过明显;二是第四选项,实为无内容可命题了,于是乎来个全文概括;三是所选人物传记叙事过于简单化,并无曲折可言。 答案: C 专家提醒 No.1 整体把握点拨 No.2 专家现场点拨 工具 栏目导引 第2章 整体把握训练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