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腺肌症77例临床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腺肌症77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共154例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单双号将其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每组患者各为77例。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西药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方式。经过4周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子宫腺肌症临床有效率。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临床调查数据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性能高、显效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子宫腺肌症;临床疗效对比
子宫腺肌症属于妇产科常见疾病,是由于患者子宫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疾病。对于子宫腺肌症治疗方法较多,这种常见疾病,有效治疗方式尤为重要,怎样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也是该文研究的重点。本院将中西医治疗方式与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分别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总结分析出最佳的治疗方式,现将详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的15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将其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每组患者各为77例。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年龄在22―50岁,平均年龄围为(36.2±9.1)岁。西药组患者年龄在25―49岁,平均年龄为(38.2±10.3)岁。本文研究对象均排除肝病史存在可能性。临床症状为痛经、月经失调以及子宫变大。两个实验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性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
154例患者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期间),适当锻炼身体,定期检查,不得随意就医。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西药组患者服用孕三烯酮胶囊(商品名:言昌;国药准字:生产厂商: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2. 5 mg/次,2次/周,口服(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天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中西医结合组在口服孕三烯酮胶囊的基础上再给予痛经1号方(药物组成:当归25 g,川芍15 g,丹参30 g,川牛膝15 g,怀牛膝15 g,益母草30 g,泽兰15 g,自芍25 g,生日-草15 g,牡丹皮15 g,桂枝12 g,桃仁15 g,炮姜6g,土鳖虫10 g,鸡血藤30 g,人枣15 g,水煎服,2次/d,旱晚各1次)。3个月为1个疗程[1]。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子宫腺肌症相关医学理论将其临床效果划分为以下几个标准:①显效,即是患者子宫腺肌症各种症状及反应全部消失,三个月后月经量有效控制,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痛经症状全无,子宫增大的增长逐渐消失;②有效,即是患者临床症状及反应逐渐消失,三个月后月经期间月经量、月经持续时间和痛经均有一定的控制;③无效,子宫腺肌症患者各项症状均未转变。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卡方检验并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远远超过常规西药组总有效率,两组间数据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理还未确定,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职工内膜抓饶严重、手术分娩等等导致宫壁损伤极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子宫腺肌症,大多数均采取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方式,然而西药治疗会导致患者内脏损伤,其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患者月经量和疼痛感越来越严重。
孕三烯酮属于中等强度的孕激素,其抗孕激素和抗抗雌激的活性较强,有效预防子宫内膜,减少子宫内间质腺体数量,造成腺体的蜕膜样逐渐变化,腺体细胞萎缩、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从而造成细胞变性,子宫内膜被抑制,月经量逐渐减少,腹痛感较轻,属于一种临床保守治疗方式。然而其副作用较强,服用过三烯酮等雌孕激素的患者常常出现痤疮、多毛症、乳房萎缩、身体重量上升等症状,更有甚至出现头痛、胃肠功能较弱、肝功能受损、性欲减弱等不良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职工腺肌症其实就是血瘀,瘀血阻滞,瘀阻胞宫,不通则痛,从而痛经、瘀血阻滞,血不循道,或心血不生,则见月经不调,治宜化瘀通络,调经止痛[2]。本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的痛经1号方就是针对子宫腺肌症其发病机理配置的,本方只要是由桂枝茯苓丸和生化汤加减而成,尤其是再加上土鳖虫、丹参其化瘀功效更加显著,牛膝引药下行直达胞宫,甘草调和诸药,甘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