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2节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2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2节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2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2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空间观念,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区分平面图形。
3.增强数学抽象能力,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4.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较、分类等活动,理解图形的属性和变换。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以及基本的几何概念,如边、角、面等。然而,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换和联系的理解可能较为初步。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图形的认识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上有所发展,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擅长通过视觉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依赖逻辑推理。学生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偏好小组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立体图形的二维投影,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
-区分平面图形的不同类型和属性,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将平面图形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联系,理解其应用;
-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空间想象力的不足,导致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视频,用于直观展示图形特征和转换过程。
3.实验器材:准备纸板、剪刀、直尺等,供学生进行图形折叠和测量等实践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讲台上布置实验操作台,方便进行演示和实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转换的PPT和视频,要求学生预习并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二维投影。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你能找到哪些常见的立体图形的二维投影?”和“如何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可能是某个立体图形的投影?”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和提交的预习成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预习问题,记录自己的发现。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监控和资源共享。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立体图形的实物或模型,引出平面图形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讲解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方法,如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叠纸板来制作立体图形的二维投影。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转换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动手操作。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转换方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立体图形并绘制其二维投影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几何学习网站和书籍。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本节课“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空间观念的提升
2.几何直观能力的增强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几何直观能力。他们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模型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角、面等,并能将这些特征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学生学会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方式,能够从复杂的三维物体中提取出关键的几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