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docx
1
百香果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百香果组培苗生产的程序,规定了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组培苗移栽等阶段的操作指示。
本文件适用于百香果组培苗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变异率variationrate
形态、遗传特性显著有别于原品种的变异株数与植株总数的比率。
4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4.1外植体选择
宜选择连续2d以上的晴天上午进行。从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健康植株上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新抽生3d~7d的枝条作为外植体材料。
4.2外植体清洗
剪去枝条上的叶片,在1%~2%的碱性洗涤剂中浸泡20min~30min,流水冲洗30min~40min,将枝条剪成3cm~8cm含一个节的小段。
4.3外植体灭菌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清洗干净的外植体转移至无菌培养瓶中,倒入0.1%的升汞溶液(内加2~3滴“Tween-80”表面活性剂)使其没过外植体,轻轻振荡6min~8min,倒出升汞溶液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用无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后待用。
5组培苗培育
5.1培养基配制
组培苗培育各阶段培养基配制见附录A。
5.2培养条件
培养室温度20℃~30℃,湿度40%~60%,光照强度2000Lx~3000Lx,每d光照时间10h~12h。
2
5.3初代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灭菌处理的单芽茎段切去茎段切口处0.3cm~1.0cm,接种至初代培养基上,每瓶接种1~3个茎段,培养15d~20d。及时清除污染材料。
5.4继代增殖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切割初代或继代培养诱导的幼芽,切割成含1~2个节的小段,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上,每瓶接种5~8段,培养20d~30d。继代增殖次数应在20代以内。
5.5生根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苗高3cm~5cm,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无根组培苗转接至生根培养基中,每瓶接种5~8段,培养25d~40d,诱导生根。组培生根苗质量要求见表1。
表1组培生根苗的质量要求
类目
指标值
株形
茎秆粗壮,叶片正常无卷曲
根系
不定根≥3条,根长2cm~4cm,根米白色
苗高
4cm~7cm
叶色及数量
叶中绿至深绿色,叶片数4~8片
变异率
变异率≤2%
6组培苗移栽
6.1炼苗
将生根组培苗转移至遮光度为50%~70%,温度为20℃~30℃的温室中炼苗5d~7d。
6.2移栽
6.2.1从容器中取出组培苗,用清水洗去根部培养基,移栽至装满椰糠的托盘中,移栽后淋30%噁霉灵水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次,之后隔10d~15d淋1次上述溶液。
6.2.220d~30d后,植株长至5cm~7cm,将小苗移栽至盛有珍珠岩:育苗基质比例为1:5的8cm×8cm的营养杯中,每个营养杯种植1株,移栽后淋30%噁霉灵水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次。
6.3移栽后管理
6.3.1水分
移栽后淋足定根水,成活前15d~20d宜用薄膜搭小拱棚保湿,遮光率50%~70%。移栽成活后除去小盖拱棚、遮阳网,定期淋水,保持基质湿润。
6.3.2施肥
移栽成活后每隔10d~15d淋1次复合肥(15-15-15)500~1000倍液。
6.3.3温度
温度应控制在20℃~30℃。
3
6.3.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为:立枯病、猝倒病,每隔10d~15d喷施3%甲霜灵噁霉灵水剂75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进行防治。主要虫害为:蚜虫、蓟马、红蜘蛛,每隔10d~15d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3000倍液,或5%阿维啶虫脒微乳剂1500倍液。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性。化学药剂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
6.4出圃要求
营养杯苗出圃质量要求见表2。
表2营养杯苗出圃质量要求
类目
指标值
株形
苗生长直立,茎秆粗壮,叶片正常无卷曲
苗高
苗高≥20cm
叶色及数量
叶中绿至深绿色,叶片数≥6片
整齐度
同一批次95%以上的苗高度一致
变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