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9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4.5-6分,简答两三年考一次,最近是00年考过,工作底稿部分防止简答)
一、审计证据种类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得的证据
获取的方法 认定 作用 备注 实物证据 监盘、观察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不能完全证明所有权归被审计单位所有,也不能完全证明其计价正确。 书面证据 检查、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 全部认定 证据的来源渠道不同,其证明也不同。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如果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获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承认,则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01年客观题
外部如应收帐款回函、律师与专家的证明函件,内部如银行对帐单、购货发票、顾客订购单等,内部在外部流转的如销货发票、付款支票等 口头证据 询问(面询) 全部认定 其本身不足以直接得出结论,需要其他证据的支持。 环境证据 观察、询问 属于间接证据,不能直接得出结论。但会影响获取证据的数量。 考过三次
包括以下三种:
①有关内部控制情况
②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
③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 注意:P105而表6-1有错,从来不考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重点):充分性、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下列主要因素:(考过3次)
①审计风险;②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③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④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⑤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部分组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由被审单位负责,决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同向变动),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反向变动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具体又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又考过2次)
①项目的性质;②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强弱;③业务经营性质;④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⑤财务状况;⑥时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3、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一)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是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一,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够,必须达到最低的数量要求;
第二,审计证据的数量只要足够,决不是越多越好。
判断充分性除了以上5个还应考虑:①经济因素;②总体规模与特征(经常考)
(二)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要求)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充分性不能影响适当性,即反之不对),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程度越高,则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要相应增加。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符合性测试时相关事项的证据:内部控制是否存合理;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在所审计的会计期间是否得到一贯遵守。
实质性测试时相关事项的证据:包括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分摊、分类、披露等。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重点,考试频率高,考了7次,03年考了两个客观题)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及时性和客观性的影响。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通常可用下述标准来判断:
(1)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
(2)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获得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
(3)注册会计师亲自获得的比被审单位提供的可靠
(4)来自内控好的内部证据比来自内控差的内部证据可靠
(5)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可靠
客观的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注意:为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而为充分性时是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三、审计证据的获取
(一)审计证据获取方法(不直接出考题)
审计证据都是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的。
1.检查2.监盘3.观察4.查询及函证5.计算6.分析性复核
(二)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00年考简答,01年综合)
1、在审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由管理当局会计报表认定推论出的众多具体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将使用各种审计程序来获取各类审计证据。
审计程序同审计证据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通常一种审计程序可产生多种审计证据,而要获得某类证据,也可选用多种审计程序。
2、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1)获取实物证据的程序(方法)主要是监盘和观察。 (2)获取环境证据的程序主要是观察和分析性复核。 (3)获取书面证据的程序主要是分析性复核、计算、检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