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钱的三个问题-中国债券信息网.PDF

发布:2018-02-05约1.27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特约专稿 关于“钱”的三个问题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殷剑峰 目前,金融界有两个令人挠头的问题 :“钱” 生了重大转变。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要回答上述问题,可引入笔 至于“钱”去哪儿了,信用总量的部门分布 者 2013 年构造的一个宏观金融指标——信用总量。 提供了清晰的观察。2016 年,在全部近 182 万亿 在金融部门的资产方,这一指标涵盖金融部门为包 元的信用总量中,政府部门为 36.8 万亿元,占比 括政府、企业、居民在内的整个非金融部门创造的 20%,较 2009 年上升 5 个百分点,其中 :中央 债务融资工具 ;在金融部门的负债方,这一指标既 政府占比由 2009 年的 11% 下降到 2016 年的 7%, 对应着货币——银行的负债,也对应着银行和非银 而地方政府占比则由 4% 上升到 14% ;非金融企 行金融机构为资产业务融资而发行的各种契约型或 业为 110.8 万亿元,占比从 71% 下降到 61% ;居 者准契约型金融工具。同时,笔者还想回答一个规 民部门为 72.2 万亿元,占比从 15% 上升到 19%。 范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钱”应该去哪? 信用总量的部门分布变化清晰地表明,虽然企业仍 然是“钱”流向的大头,但危机后“钱”更多地流 “钱”到哪儿去了 到了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与应对危机的扩张财政 (一)“钱”的规模和流向 政策相一致,其他国家都是由中央政府增加负债。 根据笔者调查,广义货币 M2 早已经不能反映 然而在我国,相对于其他部门,中央政府事实上 “钱”的全部规模了 :2009 年,信用总量还只有 是“往后缩”的。同时,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增长 M2 的 88%,而到 2016 年,信用总量相当于 M2 的企业部门在危机后也采取了相对谨慎的负债策略。 的 1.2 倍。换言之,有 20% 的“钱”不在 M2 的 相反,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成为增加负债、抵消经 统计范畴内。如果进一步考虑随后讨论的金融部门 济周期性下滑的主力。 负债,则 M2 遗漏的信息就更多了。所以,我们看 (二)“钱”的流向与非金融企业杠杆 到最近几年中原来以 M2 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发 以信用总量来刻画的“钱”实质为非金融部门 12 债券 2017.9 特约专稿 2016 年非金融企业(不含地方平台贷款和城 投债券)杠杆率为 149%,较 2015 年下降 1 个 百分点。事实上,2009 年“四万亿”之后,除了 2011—2012 年有一个短期回升之外,非金融企业 负债增速总体上是下降趋势——这个特点与危机后 美国的情况类似,说明在扣除地方平台和城投公司 之后,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并非许多 人想象的那么糟糕。例如,考察工业企业的“微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