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双液原电池)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001].docx

发布:2025-01-13约2.5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能转化为电(双液原电池)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能转化为电(双液原电池)”。本节课主要围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展开。具体内容包括:

1.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双液原电池的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过程。

4.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电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观察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已经完成了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化学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物质的量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原电池原理奠定了基础。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此外,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原电池的实际应用较为熟悉,但对其工作原理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和原理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使用PPT展示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

2.教学软件:利用化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图片,如手机电池、电动车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池的工作原理。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吗?”

3.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原电池的构成:教师通过PPT展示原电池的构成部分,包括电极、电解质等,并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2.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师结合PPT和实验现象,详细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的流动、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等。

3.讲解双液原电池的实验现象:教师展示双液原电池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讨论答案: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的答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课堂提问: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电池工作原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疑问。

六、课后作业(教师布置)

1.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原电池的构成部分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流动方向、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过程。

2.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搭建双液原电池实验装置,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提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维拓展:学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