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国论修改.ppt

发布:2018-05-06约6.36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而:连词表并列。 再:两次。却:使……退却,动使动。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洎:等到。以:因为。为:成为。洎……诛:被动句。谗:小人的坏话。而:却。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赵燕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几乎。际:时候。智力:智谋和力量。诚:的确,确实。 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不行:不去。 数、理:命运。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译: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论证什么道理?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 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分观点(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用 封:分封 事:侍奉 礼:以礼相待,名——动 劫:胁迫,挟持 以:以致 为:治理。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于:比。 犹:仍,还。 之:代秦国。之:的。 苟:如果 下:自取下策。 故事:旧事,成例。 从:跟随。是:这。 下:下面。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什么 主张?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承上启下。阐述: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 思考: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八、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 (第一段) (分) (第二段) (分) (第三段) (过渡) (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失去强援 不能独完 韩、魏、楚 齐、燕、赵 封谋臣 礼奇才 并力西向 讽谏朝廷 (借古讽今) 背景材料: 宋杯酒释兵权,盖防患于未然,以免藩镇之乱 也。有宋一代,国运昌而军兵弱,与辽、夏战,败 多胜少,岁币之贡足而边患不止矣。此其老苏之论 欤? 积累与训练 课外阅读: 1.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达到天下大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贬低)一世之人!”(选自《资治通鉴》) 2.汉宣帝时,江淮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