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用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假使。 则:那么,与“向使”呼应,表假设关系。 “数”、“理”,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这两句是互文 。 当:通“倘”,如果。量:估算,判定。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爱:爱护,珍爱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分封,赏赐。 事:侍奉。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待。 西向:向西(对付秦国)。西:方位名词做介 词 的宾语前置到介词前面 。 下:名词用作动词,咽下。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喉咙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之所……,相当于“为……所……”,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以:以致,以至于,连词,表结果。 为(wéi):动词,掌管,主持,治理。 无:通“勿”,不要。使:后面省略“之(自己)”。 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于:虚词,表比较。 以:凭仗,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之”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而:表转折关系,却。从:跟随。 故事:旧例,前例。 是:指代词,这。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可:可以,以:用。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弊在赂秦 赂 秦 而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证的角度是什么?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文章结构层次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六国破灭 之原因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第二段板书设计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苏洵 国 论 六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