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国论-(一).ppt

发布:2018-05-07约4.98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1、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第3段中那一句能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与赢而不助五国” 3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 洎……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为:成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且:况且。 处:处在。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慧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向使:假使。 附:亲附,依附。 犹:还。 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数、理:天数,命运。 当:假如。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或:或许。 易:轻易。 量:估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亡:以荆卿为计。 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第3段板书 2、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地点? 相同点 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 )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 六国论 苏 洵 学习目标: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时代背景 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作者简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