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维生素,概论、A与胡萝卜素营养.ppt

发布:2016-02-01约1万字共10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维生素(Vitamin) 一、概述 维生素的历史及发现 早在公元前2600年,中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已有脚气病的记载。 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医学著作中记载了用牛或鸡的肝治疗夜盲症的方法。 1747年英国医生Lind发现食用柑橘和柠檬类水果或果汁可以防治坏血病。 1824年人们在还不知道佝偻病的起因时,就利用鱼肝油治疗和预防这种病。 1882年,日本海军将军KanehiroTakaki发现肉类、奶类和蔬菜可以防治脚气病。 直至20世纪初期,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人们才提出食物中缺乏某些“特殊”的物质才是引起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 1911年,波兰生物化学家C.Funk博士从米糠中首次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脚气病作用的天然物质,并由于其结构中含有“amine(胺)”而且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vital)而把它称为“vitamine’(生命胺或维生素),这一命名受到人们广泛的赞赏并保留下来。 直到1926年这种物质才被分离提纯,即现在的维生素B1。 此后,维生素A(1913年)、K(1929年)、C(1932年)、D(1932年)、B2(1933年)、E(1936年)、生物素(1936年)、烟酸(1937年)、维生素B6(1938)、泛酸(1939年)、叶酸(1945年)和维生素B12(1948年)被相继发现或分离。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维生素都含有“胺”,因此在1920年这个问最后的“e”被省去了“vitamin”一词被广泛认同并保留至今。 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 维生素种类很多,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均以维生素本身的形式或能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化合物的形式(又称为维生素原或前维生素)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维生素D除外),必须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 3.维生素不参与机体组成,也不提供能量; 4.人体每日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维生素却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旦缺乏,就引起相应的疾病发生; 5.某些维生素具有一种以上结构类似、功能相同、活性大小不一的存在形式,如维生素Al与A2,维生素D2与D3、α、β、γ、δ、—生育酚、维生素K1、K2、K3等. 特性(脂溶性维生素): ⑴在食物中常与脂肪共存,酸败的脂肪中易破坏。 ⑵其吸收与肠道中的脂类密切相关 ⑶主要储存在肝脏中 ⑷摄影入过多可引起中毒,过少可缓慢出现缺乏症状。 特性(水溶性维生素): ⑴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较易从尿中排出。 ⑵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的储存形式,当机体饱和后,摄入的维生素必然从尿中排出。 ⑶一般无毒性,但极大量也可出现中毒。 ⑷摄入过少,可较快出现缺乏症状。 维生素命名 1、按发现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次命名。 如:A、B、C、D、E、F等。 2、按其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命名: 如:抗坏血酸、抗神经因子、抗癞皮病因子等。 3、按化学结构命名: 如: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等。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⑴膳食中供给不足 (灾害、宗教、选择不当、加工烹调不合理) ⑵抗维生素化合物的存在 (天然存在抗维生素物质、灭活) ⑶人体吸收利用降低(腹泻、胆道疾病) ⑷机体需要量相对增加(孕妇、乳母) 缺乏程度 ⑴临床缺乏(缺乏症) ⑵亚临床缺乏(边缘性缺乏) 维生素A 及胡萝卜素 维生素A (VitaminA) ,亦称视黄醇(retinol)、抗干眼病维生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维生素,也是极其重要、且最易缺乏的一种维生素。 1500多年前,我国糊医家陶宏景有对夜盲症的描述,并有肝能明目记载。 20世纪30年代,弄清楚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在动物体内可被转化生成视黄醇而发挥作用。 1947年人们才掌握了维生素A的人工合成方法。 迄今维生素A缺乏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特别是儿童)健康的营养缺乏病,估计每年世界各地约有23~50万学龄前儿童失明是由于维生素A缺乏,约1.5亿儿童患有边缘性维生素A缺乏。 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普通膳食维生素A的供给量也是处于边缘不 足的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维生素A强化食品的发展和无控制地大量使用维生素A制剂,维生素A过多症和中毒的发生也有增多的趋势 。 (一)VitA结构与性质 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