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第5章第4节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而不是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图示t2→t3,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CO2而不是光照强度,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再提高,B错误;充足光照条件下,在t3时刻补充CO2,虽然光照强度不变,但光合速率的提高是光反应和暗反应均增强的结果,C错误;将充足光照下的植物置于暗处,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正确。 答案: D 辨清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键词 O2量 CO2量 有机物 真正光合速率 O2产生量、生成量 CO2固定量、同化量、消耗量 有机物的制造量 净(表观)光合速率 O2释放量、增加量 CO2吸收量、减少量 有机物积累量、增加量 呼吸速率 黑暗中O2吸收量 黑暗中CO2释放量 有机物减少量 2.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 B.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 C.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 D.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解析: 图甲C点和F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A正确。图乙中的d点之前,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环境中CO2浓度不断升高; d点之后到h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环境中CO2浓度不断降低;h点之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环境中CO2浓度又开始不断升高。由此可见,图乙中的d点对应于图甲中的C点,此时,环境中CO2浓度最高,B正确。在图甲中的F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对应图乙中的h点,C错误。根据图甲可直接看出,一昼夜后玻璃罩内CO2浓度降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 答案: C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光合作用过程中,ATP的形成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场所分别是( ) A.都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都在叶绿体基质中 C.前者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在叶绿体基质中 D.前者在叶绿体基质中,后者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解析: ATP形成在光反应阶段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3的还原是在暗反应阶段的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 C 2.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 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A.a、b和d B.a、c和e C.c、d和e D.b、c和e 解析: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淀粉遇碘变蓝。a侧黄白色,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侧有叶绿体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c、e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有叶绿素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B 3.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 B.②是O2,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O) D.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 解析: ①是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②是O2,可以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正确;③是C3,被[H]还原成(CH2O),C错误;④是ATP,是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D错误。 答案: B 4.如图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构A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B.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 C.结构A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 D.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则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 解析: 停止CO2的供应,CO2的固定停止,而C3的还原此时仍进行,C3的含量下降。 答案: D 5.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_______,在____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化合物,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____。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___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