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九章--镇痛药.ppt

发布:2018-12-15约6.42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延胡索乙素的左旋体。 有镇静、安定、镇痛和中枢肌松作用。可能通过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有关。 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和癌性疼痛效果较差。 用于胃肠系统钝痛、一般性头痛、脑震荡后头痛。 罗通定(Rotundine) 对各型阿片受体都有竞争性阻断作用:μκδ 临床应用: 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仅需注射小剂量,迅速翻转吗啡的中毒作用,解除呼吸抑制,1-2分钟即可增加呼吸频率和中枢抑制; 诊断吸毒成瘾:迅速诱发戒断症状; 试用于酒精中毒、休克的治疗、脑脊髓损伤等; 实验研究工具药。 同类药:纳曲酮。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Naloxone) For example, cancer pain often requires prolonged treatment with high doses of opioids, leading to tolerance and dependence. Yet abuse in this setting is considered to be unusual * 【马上小结】吗啡对CNS作用   3镇:镇痛、镇静、镇咳。   2兴奋: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瞳孔缩小;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1抑制:抑制呼吸中枢。 (5)其他 ④影响激素释放   1)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2)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释放:使血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降低;  3)抑制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 药理作用 2.外周作用——扩张血管、兴奋平滑肌   (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   呼吸抑制——CO2潴留——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药理作用 2.平滑肌 (2)对平滑肌作用   ①引起便秘,原因:   A.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胃窦部张力,减慢胃排空速度;   B.增加小肠及结肠张力,减弱推进性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C.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少消化液分泌,延缓食物消化;   D.中枢抑制作用——便意迟钝。 2.平滑肌 ②胆道奥狄括约肌收缩——胆道排空障碍,胆囊内压力升高——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③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妇分娩时程,不宜用于分娩止痛! ④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排尿困难、尿潴留。 ⑤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 3.免疫系统   抑制作用,抑制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吗啡吸食者易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原因。    阿片受体 ①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高—— 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核密度最高——与情绪、精神活 动有关。 ③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④延脑的孤束核与咳嗽反射有关。 ⑤脑干极后区与恶心呕吐有关。 ⑥迷走神经背核、肠肌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阿片类受体——   (1)μ受体:   ①μ1——中枢镇痛、欣快感、依赖性   ②μ2——呼吸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   (2)κ受体——镇痛、镇静、轻度呼吸抑制;   (3)δ受体——镇痛,血压下降、缩瞳、欣快感。 孤儿阿片受体 孤儿阿片受体(N/OFQ受体,Nociceptin/ Orphanin Receptor) 特异性配体为:孤啡肽(Orphanin,OFQ或FQ)。 孤儿阿片受体-孤啡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 系统,与其他阿片受体的分布相似。 参与痛觉感受和调控:脑内孤儿阿片受体-孤啡肽具有明显的抗阿片作用;脊髓水平对吗啡镇痛没有影响。 镇痛机制 痛觉向中枢传导过程中,痛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并释放Glu和SP,作用于相应受体而完成痛觉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引起疼痛。 镇痛机制 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作用于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和使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减弱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镇痛机制 吗啡类外源性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模拟内源性阿片肽而发挥镇痛作用。 作用于边缘系统和蓝斑的阿片受体,则可减缓疼痛所引起的不愉快、焦虑等情绪和致欣快。 镇痛机制 体内过程 1.吸收 胃肠给药,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 低。皮下、肌内注射吸收好。1/3与 血浆蛋白结合。 2.分布 肾、肺、肝脾和肌肉等部位。可透过 胎盘,小量进入血脑屏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