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9)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节《网络信息辨真伪》说课稿[001].docx
川教版(2019)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节《网络信息辨真伪》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川教版(2019)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节《网络信息辨真伪》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具体日期][具体时间段]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辨别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认识到信息真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网络信息的来源、内容和逻辑,形成独立判断。
3.学会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传播正能量。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如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等。他们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检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网络信息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实践操作学习,有的则偏好听觉或视觉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理解复杂的信息来源和判断标准。
-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和识别关键信息。
-抵御虚假信息的诱惑,保持批判性思维。
-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不自觉地泄露个人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思考。首先,通过讲授介绍网络信息辨真伪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次,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辨别过程;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信息真伪;最后,通过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关于网络信息辨真伪的小项目,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PPT、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作为教学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出问题“你们平时上网都遇到过哪些让人疑惑的信息?”来引发学生对网络信息真伪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三年级学过的互联网基础知识,如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的基本操作等,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讲解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方法和技巧,如检查信息来源、比对多方信息、核实事实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几个典型的网络信息案例,如假新闻、虚假广告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网络信息案例,讨论信息的真伪,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辨别信息的真伪。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辨别技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信息辨真伪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网络安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查找一条新闻,分析其真伪,并撰写一篇短文,说明自己的判断过程和依据。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网络信息辨真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网络谣言的类型及其识别特征。
-网络安全的常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国内外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
-真实案例分析与讨论,包括虚假信息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加深对网络信息辨真伪的理解。例如,可以阅读《网络信息的真相》、《网络谣言的识别与防范》等书籍。
-建议学生关注新闻媒体、官方发布的信息,学习如何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并对比分析不同来源的信息。
-建议学生参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入网络安全志愿者队伍,参与网络信息辟谣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
-提供一些经典案例,如“塑料紫菜”、“棉花肉”等网络谣言案例,让学生分析谣言的传播途径、影响和识别方法。
-建议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网络信息辨真伪的场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