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01约5.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历史要素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单元历史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观察实物史料,查阅地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历史课程,学生已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知识,体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念。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秦始皇实施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

3.知道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等基本史实。

4.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5.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

6.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7.了解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东汉的兴衰

设计说明

“东汉的兴衰中的“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衰”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教师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利用时间轴,梳理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2.识读《东汉形势图》,观察东汉疆域的变化。

3.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统治造成的影响。

4.了解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时间、领导人、结果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5.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