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三课,在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秦统一的条件、原因与上一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相衔接,秦大一统的从措施又与下一课汉朝大一统的措施衔接。随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秦朝建立,并由此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教材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秦朝的统一,主要讲了秦朝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统-的历史意义;第二个子目是秦朝的暴政,主要进了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引发的社会矛盾:第三个子目是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的灭亡,主要讲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基本根据课标组织的教材。所以本课核心内容是秦朝的统一和秦朝的灭亡。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大概学习了秦大一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积累。做为十五六岁的高学生处于朝气蓬勃的年纪,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烈,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多以探究、思考为主。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通过对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
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重掌握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秦末农民起义。
难点:1.理解秦始皇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2.理解秦末暴政对国家恶劣的影响。
【教学方法】运用材料分析、师生问答、问题探究等方法;板书与PPT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大屏幕上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其三)》,其余同学思考这首诗里讲的什么内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鲸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老师:全诗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从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后半段讽刺情网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不老的荒唐行为。
接着我们引用毛泽东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穅。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孰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在学生读完以上两首诗后,给出问题:历来对秦王嬴政的评价褒贬不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秦始皇的世界,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又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封建帝国的?
二、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统一的条件
师: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