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设计思想】
本课的着眼点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本课设置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来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和人生品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本课有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学生处于初高中衔接的阶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本课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三个历史事件,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集中在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方面,对于如何正确分析三个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辩证地去评价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学生均没有涉及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前提下,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初步具备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通过戊戌维新运动原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通过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要素梳理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义和团运动形势图》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通过探析教材中《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问题探究栏目、课件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4、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
通过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2.难点:认识挽救民族危亡的艰辛努力。【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PPT
2.教学方法:启发教学、史料研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做了哪些努力,其成效如何从而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一.戊戌维新运动
请同学们依据图片,归纳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推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把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托古改制)。
向学生介绍康有为将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太平世、升平世及实行的不同制度。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②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
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④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4、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
为“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