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发布:2024-10-13约1.87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构建;主题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地图解读]秦朝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比较解读;主题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深化: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2.地方权力由分权到集权。

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知识构建;视角1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结论](1)示例一:以《睡虎地秦简·徭律》否定《史记》,证据不够充分。第一,从时间来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时期,而《睡虎地秦简》截止到秦始皇时期,秦二世是否修改了相关法律,还需要查证。第二,从法律的针对性来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针对的是有军事职责的戍卒,《睡虎地秦简·徭律》针对的是普通的徭役,戍卒与徭役是有区别的。第三,从法律的名称来看,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的“法”可能并非《秦律》,有可能是军法。综上,在没有明确秦二世的法律是否有变、《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否适用于“戍卒”、对“法”字含义的理解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否定《史记》的说法是失之偏颇的。

示例二:同意以《睡虎地秦简·徭律》否定《史记》,《史记》的记载有可能是错误的。第一,《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官方法律文献,也是一手史料,而《史记》是汉朝史学家的论著,是二手史料。比较而言,《睡虎地秦简·徭律》史料价值更高,更可信。第二,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而《史记》中仍然称“失期,法皆斩”,说明《史记》所记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视角2秦速亡的其他原因;[结论](2)新视角:第一则材料站在制度视角:秦推行郡县制;第二则材料站在人心所向视角:秦未实现天下归心;第三则材料站在文化整合视角:秦未完成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整合。

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作者立场不同;史料考证不同等。

启示:①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爱惜民力。②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③政策措施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

;秦亡对中国???代政治的影响;课堂小结:;[提示]秦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军事上,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化心理认同增强,但由于秦实行暴政,特别是未完成对东方六国文化的整合,最终灭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2.(2010·全国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2015·海南卷,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4.(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5.(2021·浙江1月选考,28,节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