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节3.《设置格式》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07)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docx
第二单元第二节3.《设置格式》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07)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设置格式》
2.教学年级和班级:粤教版(2007)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本格式的设置,包括字体、字号、颜色、粗体、斜体等基本格式操作。
举例: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菜单或工具栏更改文本的字体为“楷体”,字号为“小四”,颜色为“蓝色”,并设置文本为粗体和斜体。
-掌握段落格式的调整,包括对齐方式、缩进、行间距等。
举例:指导学生如何将一个段落设置为居中对齐,首行缩进2字符,行间距为“1.5倍”。
-学习表格的基本设置,如插入行、列,调整行高和列宽,以及表格边框的设置。
举例:演示如何在一个空白文档中插入一个3行4列的表格,并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设置表格边框样式。
2.教学难点
-精确调整段落格式,如首行缩进、悬挂缩进的具体操作。
难点解释:学生在设置段落格式时,可能难以理解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的概念,以及如何在Word中准确设置。
-表格的复杂操作,如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单元格内文本的对齐方式。
难点解释:表格的合并与拆分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详细演示和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同时,单元格内文本的对齐方式也不是直观操作,需要学生理解不同对齐方式的区别。
-格式工具栏和菜单栏的熟练使用,以及快捷键的应用。
难点解释:学生可能对Word的界面布局不熟悉,导致在寻找相应工具时感到困难。此外,快捷键的使用也需要记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粤教版(2007)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PPT演示文稿,以及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文本格式和表格设置的操作步骤。
3.实验器材:每台电脑安装有MicrosoftWord软件,确保软件版本兼容,能够支持本节课的教学需求。
4.教室布置: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台电脑,便于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拿出一张预先设置好格式的Word文档,展示给学生看,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文档中的文字和段落看起来与普通文本有所不同。
-(我)引导学生观察文档中的字体、字号、颜色以及段落的对齐方式等,引发学生对“设置格式”的兴趣。
-(学生)观察并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2.理论讲解
-(我)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Word中设置文本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操作。
-(我)通过PPT展示Word的界面,指出工具栏和菜单栏中与格式设置相关的部分。
-(我)详细讲解如何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粗体、斜体等文本格式。
-(我)演示如何调整段落的对齐方式、缩进和行间距。
-(我)介绍表格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行、列,调整行高和列宽,以及设置表格边框。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我的讲解在心中预演操作步骤。
3.实操演示
-(我)在电脑上现场操作,展示如何设置文本格式、段落格式和表格格式。
-(我)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如如何选择文本,如何使用工具栏快捷按钮,如何通过菜单栏进行更详细的设置。
-(学生)观察我的操作,理解每一步的目的和方法。
4.练习巩固
-(我)布置实操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定的格式设置操作。
-(我)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学生)根据我的演示和讲解,尝试在电脑上完成指定的格式设置任务。
5.小组讨论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心得,分享操作技巧。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操作经验,学习他人的方法。
6.总结反馈
-(我)邀请几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操作经验。
-(我)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听取同学的分享,接受我的反馈,思考如何改进。
7.课堂小结
-(我)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本格式、段落格式和表格格式设置的重要性。
-(我)提醒学生在日常使用Word时,要注重文档的美观和易读性。
-(学生)跟随我的回顾,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布置作业
-(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设置一篇短文或表格的格式。
-(我)提醒学生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9.课堂延伸
-(我)提出一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