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学设计.docx
1.1、1.2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与信息系统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2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详细讲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等),以及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如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输出等),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以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识别信息价值的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分析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
3.信息伦理:教育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关系。
2.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
难点:
1.理解信息系统的内部工作机制。
2.掌握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作用。
解决办法:
1.利用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如常见的电脑操作系统、手机APP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关系,以及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信息系统组成要素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计算机软件搭建简单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信息系统的运作原理。
4.图形化展示:使用流程图或结构图,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以图形化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教学资源
1.软件资源: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材配套软件、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2.硬件资源:计算机实验室、投影仪、电子白板。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教学PPT、案例资料、在线教学视频。
5.教学手段: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回顾旧知:请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通过介绍微信、淘宝等信息系统,说明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信息系统,分析其组成和功能。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中使用教材配套软件,模拟构建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
教师指导: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4.拓展延伸(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信息系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探讨信息系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5.总结反馈(约10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学生反馈:请学生分享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报告。
7.课堂延伸(课后)
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1.掌握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够清晰地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能够描述各要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认识到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存储、传输和输出等方面的功能,能够分析常见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4.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搭建简单的信息系统模型,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5.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了信息意识。
6.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中,学生锻炼了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7.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升了信息归纳、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信息系统知识点的理解。
8.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信息伦理观念,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9.通过对信息系统前沿技术的了解,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10.学生在完成作业和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