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docx
《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内容包括6~10的数的认识、顺序、大小的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5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6~10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抽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识别和书写6~10的数字,比较大小,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能够发展数感和运算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具体包括:
-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6~10的数字。
-掌握6~1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进行10以内的简单计算。
例如,在教授数字“7”时,学生需要能够识别数字“7”,理解它表示的数量,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7”相关的物品。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需要理解“加”是合并,“减”是移除,并能用具体的物品进行操作来验证计算结果。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数字大小的直观理解和加减法运算的灵活运用。具体包括: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数字大小的相对性,例如,不能直观地比较“8”和“9”的大小。
-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可能不习惯从直观操作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
例如,对于数字大小的比较,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如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排序和配对的方式来感受和理解数字大小的关系。在加减法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物品(如小棒、玩具等)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运算模型,逐步引导学生将直观操作转化为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如“7+2=9”或“10-3=7”。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本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位学生配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确保人手一本。
2.辅助材料:准备数字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计数小棒等教具,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PPT或动画视频。
3.实验器材:无需特别实验器材,但需准备足够的学具用于学生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同时保持教室整洁,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物品,如6个苹果、7个玩具等,询问学生能数出多少个,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回顾旧知:让学生回顾5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学习6~10的数和加减法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6~10的数的概念,包括数字的读写、顺序、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小猫有6条腿,小狗比小猫多2条腿,小狗有几条腿?”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数字卡片和计数小棒,让学生通过操作卡片和小棒,探究6~10数的顺序和加减法运算。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或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8个橘子,吃掉3个,还剩几个?”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错误,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强调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包括数的书写练习、加减法算式的练习,以及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和书写6~10的数字,正确地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2.学生掌握了6~1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选择。
3.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进行10以内的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快地计算出结果,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5.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探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学会了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6.学生在巩固练习中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表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7.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