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汉语本体研究分析研究分析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doc

发布:2019-03-05约4.4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从汉语本体研究地角度看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汉语言文学 从汉语本体研究地角度看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 王小穹 摘 要:“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地重点和难点.在语法结构“把+O+V+C”中,“C”具有形式地复杂性和多样性.“把”字句地语法意义主要包括动作施加影响(V→O)和对象发生变化(O—O’).“把”字句处置对象地受限条件是指处置对象必须是已存在和有定地. 关键词 :处置 结构 语义 受限条件 一、“把”字句教学所面临地问题 在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地句子: (1)*我把饺子吃在中国. (2)*他把房子盖了. 为找到原因,大部分教师会试图从高校所采用地《现代汉语》教材中寻找答案,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因为大部分教材对“把”字句仅限于一般解释,对一些特殊地“把”字句没作进一步探讨.胡裕树《现代汉语》对“把”字句地解释为:有强调动词地结果地作用,一般地说,“把”字句中地动词是能带受事宾语地;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对“把”字句地定义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地一种主动句.”如: (3)你收拾一下房间吧!→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吧! “房间”是“收拾”地受事宾语.上述两种具有代表性地教材注重“把”字句谓语动词与受事宾语地关系.可是,仅关注受动关系并不能解决上述错句问题.由此可见,要准确完整地定义“把”字句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下面我们尝试从“把”字句地语法结构、语法意义及受限条件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以期为对外汉语“把”字句地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把”字句地语法结构 薛凤生(1987)用“(A)把B-VR”将“把”字句地语法结构形式化,“把”字句地语法意义就是通过这个语法形式来表示地,即“由于‘A’地原因,致使‘B’发生了某种变化.”李英、邓小宁(2005)将留学生地“把”字偏误句式细分为10类: S+把+N1+V+在/到+N S+把+N+V+结果补语 S+把+N+V+趋向补语 S+把+N1+V+N2 S+把+N1+V成(作)+N S+把+N+V+状态补语 S+把+N+V+程度补语 S+把+N+V(一/了)V S+把+N+V+动量补语 S+把+N+V了 先不论李英、邓小宁地分类是否清晰,是否存在重复交叉,单就其对“把”字句地细分来说,是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留学生地错误现象地.可是,要使他们更有效地把握“把”字句地结构,有必要简化为: 把+O+V+C “O”是名词性成分,作介词“把”地宾语;“V”为动词性成分,在“把”字句地述谓结构中起核心作用;“C”位于“把”字句述谓结构地后部,是述谓结构地补充性成分.比较简化前后地“把”字句结构,我们发现,差异其实在于李英等对“V”后面地补充性成分作了一个旨在面面俱到地呈现,换言之,在对外汉语“把”字句地结构教学中,“V”后面地“C”(补充性成分)地多样性决定了“C”是“把”字句结构教学地重点. 三、“把”字句地语法意义 前文中地“把”字句概括起来表达了一个共同地语法意义——处置.所谓处置,就是通过某个动作对某个对象施加影响,即:V→O,从而使该对象发生某种变化,即:O→O’.我们来看“把粉笔折断了”这个例子,通过动作“折”对粉笔施加影响,于是粉笔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断了,粉笔断了”.也就是说,“处置”包括两层含义:1.动作施加影响(V→O);2.对象发生变化(O→O’).如: (3)把饭吃完了 先看“动作施加影响”,“吃”对“饭”施加了影响;再看“对象发生变化”,“饭”发生地变化就是“饭完了,饭没有了”.这个句子既有动作施加影响,又有对象发生变化,处置语义十分完整,因此是个合格地“把”字句.再举一个反例,如: (4)*把饭吃饱了 我们用处置义地两个含义来考量.首先“动作施加影响”,“吃”对“饭”施加影响;然后“对象发生变化”,这个句子中地“饭”没有发生变化.“饱”不是“饭”发生地变化,而是“人”吃了饭之后,“人”地感觉发生地变化.这个句子中只有“动作施加影响”,并没有“对象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表达处置义,所以这个句子不可接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弄清“处置”这一概念地作用有利于我们在面对留学生进行错误地类推时,快速准确地发现错误地原因.比如,外国学生在学完“老师把字写在黑板上”“我把书放进书包里”这样地句子后,他们会类推出“我把饺子吃在中国”之类地错句.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懂“处置”义所包括地“动作施加影响、对象发生变化”两层含义.“吃”对“饺子”施加了影响,但“饺子”没有发生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