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第四单元导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庖丁解牛》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 )
⑥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
(5)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④天下土崩瓦解( )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6)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③士大夫之族 ( )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 )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 )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 )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
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 )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古义----( )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
向——
盖——
善——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老师点评。
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2 完成课后第3题。
第二课时
一.抽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三.合作探究
A、第一自然段。
1、 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 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明确:
【1】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2】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B、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4】对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