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模块 经治史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

发布:2017-03-02约3.84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主要 表现 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西汉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代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置了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单元 主题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特点为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自主预习】 试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有何体现?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体现:(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石质、木质、骨质农具 春秋战国——铁农具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 用于牛耕 汉代以后——铁犁 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 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农用动力的变革:春秋后期——牛耕出现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战国时期——都江堰(成都平原) 西汉时期——漕渠、白渠、坎儿井 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产生时间?特点?评价? 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容易满足 稳定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闭性——较少的贸易交流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评价: 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 局限——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统治者过度剥削或水旱灾害而破产。 三、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力角度)。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关系角度)。 5.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空间布局: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特点有哪些? 1.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 A B C D 答案:D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D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C 4.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5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业者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