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pdf

发布:2024-07-31约2.3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习单,交流阅读感受,深化阅读理解,检查学生的

阅读情况。

2.在交流中,有效指导学生掌握梳理情节、人物对比、阅读监测

等策略,提升阅读力。

3.感受“成长”这个主题,发现“成长”的秘密,感受“成长”

的“美好”。

4.在交流中链接学生生活,模仿写作,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

六年级学生

三、课时安排

3-4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草房子》这本小说采用的是人物串珠式的结构,一个章节一个

人物,虽然其中有联系,但是基本独立,可自成体系。一个章节表现

一个主要人物的主要成长经历。你们在阅读时,一定随着作者的这种

安排,认识一个个独特的人物。

(二)人物行为问一问

1.在《草房子》的众多人物里,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找出相关片段,尝试研究该人物的行为,总结出该人物的性格特

点。

一个学生进行分享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接龙提问和答疑,分

享者本人也可以参与提问和答疑。大家一起抓住疑问处,联系上下文

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最终读懂人物,明白人物为什么这么做。

2.在这些人物中,桑桑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他参与了草房子里

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他是见证人,也是全书的叙述线索。你从桑桑

身上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核心人物桑桑,感受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和主要的性格色彩。

(三)从情节里发现成长的秘密

1.梳理成长故事的“起承转合”,关注关键情节。

请选择两个你喜欢的人物,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填写情节格。

话题交流:对比《草房子》中的这些人物故事情节,你发现他们

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之前的情节图,再次梳理故事情节;通过讨

论交流,感受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发现变化的关键点。

例如:秃鹤2.对比情节格,关注成长心理。

话题设计1:成长需要经历苦难。对比书中的人物,他们在成长

中各自面临着怎样的苦难?

话题设计2:在面对苦难的过程中,人物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

(一是情感的变化,二是观念的变化)

话题设计3:在人物成长前后,苦难一直在他的面前,未曾变过,

为什么他会一步步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梳理各个人物的苦难,在人物成长变化的共性探讨中,

感受成长的秘密,体会主题。

(四)感受成长之美

1.联结生活,感受成长之美

话题设计1:生活中从不缺乏苦难,面临苦难时,你最佩服谁?

他(她)什么地方让你佩服?

话题设计2:从这个人物身上,你读出了什么?

话题设计3: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联结生活,交流阅读体会,进一步感受人物跨越“苦

难”这座山时的担当与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整理“感动”,感受成长之美

在这本书的后记《追随永恒》中,作者主要谈了对“如何使今天

的孩子感动”这个话题的看法。在阅读中,哪些情节、哪些人物让你

感动呢?(提前让学生在感动自己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备回顾整理。)

话题设计:一个人只要成长,世界都会为你鼓掌。成长为什么这

么美?请你结合以上表格说一说吧。

经过交流,学生们会知道成长是要经历离别的,是要面对苦难的,

是要经历孤独的,是要接受改变的,是要承担责任的,是要挑战自我

的,是要向善、向上、向着美好的。感动就发生在这些人物渐变渐美

的地方,就发生在人物直面不可逆不可抗的人生苦难中。

3.“成长”辩论,探讨成长之路

话题设计:书中的人物都在跨越自己的人生苦难中成长,那么成

长的必经之路一定是苦难吗?苦难一定能带来成长吗?请结合书中

的具体事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来和同学辩一辩。

正方:苦难一定能带来成长

反方:苦难不一定能带来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和话题总结,理性地看待成长和生活中的各

种变化。

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和辩论、交流,学生们对成长和苦难有理性

的认识,也有感性的体会。具备接受各种变化的强大内心,才能积极

向上,勇敢面对一切。

(五)阅读拓展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