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

发布:2017-05-02约1.27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单位大庄镇杨家坡小学主备人齐文宏时间2014、8参与者郭守伟 高建花 李婉【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21------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列举千米、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合作性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内容例1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2通过米尺,知道1分米=10厘米,并能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例3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加强训练分米和厘米的练习。例4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估一估家到学校的距离,训练学生的估的意识,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8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例9利用吨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