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疗法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后的下肢、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行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马尾或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碍、脊柱侧弯、多发性硬化等。 五、临床应用 (二)禁忌证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其他部位的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神经应激性的不正常者。 五、临床应用 (三)注意事项 1.此疗法必须与其他疗法,如运动训练、心理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 2.操作者应准确掌握刺激点的解剖、生理等,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N-M电刺激疗法(电体操疗法) 又称NMES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1.作用原理 正常的N-M电刺激疗法 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疗法 2.治疗技术 (1)电极——导电橡胶或金属 (2)部位——对于四肢远端及面部的小肌肉可用单点刺激法,主极置于运动点处,另一电极为辅极,面积较大置于肌肉远端,刺激大块肌肉,采用双向脉冲双点刺激法,将电极作用于肌肉两端。 失神经支配肌肉的电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的电刺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目的是用电刺激使肌肉收缩,维持在“健康”状态。当神经恢复支配时,肌肉更易恢复其功能。 支持NMES对失神经肌肉的治疗作用的证据:(1)电刺激能使失神经肌肉收缩,延迟肌萎缩。(2)肌肉收缩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失水的发生,抑制肌肉纤维化。(3)给予适当的电刺激后,恢复速度加快。 治疗参数:(1)波型:指数波。(2)波宽:必须等于或大于失神经肌肉的时值,所以在治疗前有必要做时值测定。脉冲群的通断比应为1:4~5,每个收缩〈5s。(3)强度:应引起肌肉最大收缩,即所有肌纤维都收缩,特别是使用皮肤电极时,如电极不够强,深部的肌纤维可能会刺激不到。 (4)频率:10~25Hz,用于部分失神经肌肉时,由于波宽〈0.5ms ,故10~25Hz引起强直收缩。(5)收缩的类型:等长收缩:国外作者报道等长收缩的作用比等张收缩好,只要达到最大的等长收缩张力,时间治疗就可很短。甚至有人认为收缩的类型比波宽、频率等参数更重要。治疗时要适当固定关节。等张收缩在促进肌肉恢复中也有重要作用。 (6)时间:①受伤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②每次治疗时间为5~20个等长收缩×3,×每天1~3次或4~6次;③治疗中两段时间:〉10min,或5~10min。例如:每个收缩5s,间歇25s ,则每分钟2个收缩,10个收缩即5分钟为一段,中间休息10分钟,2段共20分钟,等于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1~3次。(6)电极:①单极法:主极置于肌肉上最易兴奋之处,大小1~2cm2,副极的大小应使病人不会感觉到电极下皮肤刺激,放置于远处。②双极法:主极同上。副极置于肌腱上。最易兴奋处并不一定是运动点,因为失神经支配后运动点的功能消失了。尽量不要引起邻近正常肌肉收缩。5. 仪器频率、强度、通断比时间、间歇时间、波宽应能调节。波宽应有足够宽度(〉10ms)。6. 应用原则(1)波宽尽量短,但需能引起肌肉收缩。(2)波形应尽量陡,但又不能太直,以避免刺激感觉神经。(3)通断比为1:4~5,防止肌疲劳。(4)强度达到中~强的肌肉收缩,又不能引起病人不适。 电刺激治疗痉挛 1、单纯刺激对抗肌的方法:拮抗肌以双相100Hz 方波刺激引起强直收缩 .2、单纯刺激痉挛肌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截瘫、多发性硬化。Robinson等(1980)观察了12例脊髓损伤股四头肌痉挛病人。用强刺激使股四头肌产生强直收缩:频率20Hz,脉冲宽度0.5ms,通断比为2.5s:2.5s,电流强度达100mA,持续20min。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股四头肌肌张力立即显著下降。治疗前肌张力越高,治疗后降低得越明显。但疗效持续均不超过0.4小时。当给类似的病人长时间刺激后(以上参数每天2次,每周6天,共4~6周),发现痉挛有加重的倾向。因此作者认为应避免长时间刺激痉挛肌。3、痉挛肌和对抗肌的交替刺激(Hufschmidt电疗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使二者交替收缩。两路电流可单独调节,前后错开的时间也可以调节。该方法的疗效较好,持续时间较长。其原理是先使痉挛肌强烈收缩,神经肌较兴奋,通过反射使痉挛肌本身受到抑制;刺激对抗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治疗时间10~15min,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 电刺激疗程长短的估计: (1)神经失用约3~4周恢复,可延续治疗6周以上,至完全恢复。 (2)周围神经损伤: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