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直流及低频电疗法.ppt

发布:2017-08-24约1.38万字共9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电极作用方式 痛点:阳极放在痛点近端,距阴极2-3cm 神经干:沿神经行走 神经根:相应节段并置 肌肉:小电极起点,大电极止点 局部: 上肢周围血管:锁骨内1/3上方,另一极放在胸锁乳突肌前下中1/3点附近 下肢周围血管:阳极放在颈部,阴极放在骶部 六、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神经系疾患 2.创伤性疾患 3.运动支撑系疾患  4.某些血管疾患 (二)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高热患者等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1.定义:应用各种参数的电刺激作用于已丧失 功能或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或肢体,使 其产生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器官或 肢体已丧失的功能。 2 .原理:当电刺激作用周围神经时,兴奋经神 经传至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诱发丧失 功能。 3.治疗技术 (1)宽大脉冲波数十毫秒 f2HZ (2)体表电极和植入电极,前者电阻大电流 小,后者电阻小电流大,但操作复杂。 (3)对下肢瘫痪的病人进行步态训练,对上肢 瘫痪的重建手的握持及释放。 目前常用的是偏瘫患者垂足刺激器 4.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所致的 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各 种肢体瘫痪。 * * 电刺激作用原理 电刺激对失神经肌肉的治疗作用 延迟病变肌肉的萎缩 肌肉萎缩的产生,与废用(disuse),或肌肉的麻痹(paralysis)有关。如手术后固定期间,或因脊髓损伤,或周围神经受伤 原理: 被动的节律性收缩 保留肌肉中的糖原含量,节省肌肉中蛋白质的消耗 规律性的收缩和舒张所产生的“唧筒效应”,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 2. 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的破坏 3. 保留肌肉中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其挛缩和束间凝集 4.抑制肌肉的纤维化 失神经肌肉的电刺激 训练参数 建议数值 电流形式 方波或三角波 波长 10msec,或300~500msec(缓慢上升的三角波) 频率 25~100pps(bps), 以引起强直收缩 强度 最大耐受量(MTIC) 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电极 双极摆置法为佳 收缩/休息时间比 1/3~1/5,以减少疲乏的产生 收缩次数 10至20次 训练频率 每天治疗至3~5次/星期 二.对痉挛肌的治疗作用 交互抑制原理 痉挛肌电刺激—刺激痉挛肌肌腱中的高尔基器引起的反射抑制和刺激其对抗肌的肌腹引起的交互抑制,达到是痉挛肌松弛的目的 治疗技术 一.电极技术 1.电极——导电橡胶或金属 2.部位——对于四肢远端及面部的小肌肉可用单点刺激法,主极置于运动点处,另一电极为辅极,面积较大置于肌肉远端,刺激大块肌肉,采用双向脉冲双点刺激法,将电极作用于肌肉两端 电极片大小与摆置方式 电极片大小应以肌肉的大小来做选择。 过小的电极片会增加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引起疼痛,且无法募集所有的肌纤维。 应选择能适当的覆盖接受治疗肌肉部位之电极片。但应避免电极片过大而造成短路,或刺激到拮抗肌。 若接受治疗的肌肉较小,可使用单极摆置法,其中,刺激电极应置於肌肉的运动点附近。 若接受治疗的肌肉较大,如股四头肌,则双极摆置法可造成较大的肌肉收缩。 二.电刺激治疗时机的选择 1.失神经支配后头1个月,肌肉萎缩最快,宜尽早进行电刺激 2.失神经数月后,为防止肌肉纤维化,可继续电刺激,但不一定能延缓萎缩 三.电流波形的选择 1.能选择性地只刺激病肌而不波及其邻近的正常肌肉 2.能只刺激病肌而不引起或少引起感觉性反应 四.治疗时肌肉收缩的次数 适宜刺激条件: 1.病肌的收缩要足够强,否则难以延迟萎缩的出现 2.收缩时不痛或痛的很轻 3.邻近肌 的反应小 4.收缩幅度每次相近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疗法) 1.定义:亦称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