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班高频电疗法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射频疗法 应用无线电波作用于人体产生高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射频疗法。高频、超高频及特高频(微波)电磁波都属于射频范围,但目前国内外多应用短波与微波段,主要利用产生的高温以治疗癌瘤。由于射频机器输出功率大大超过普通理疗机器,故射频疗法实为一种大功率的短波与微波治疗癌瘤的方法。 高、中、低频电的区别及比较 特征 低频1KZ 中频1-100 KHZ 高频100KHZ 对N-M兴奋能力 每一周期 综合多个周期 缓解肌痉挛不能降低N兴奋性 电解作用 明显 多无半波时有 无 热效应 无 稍有 有且明显 组织对电流阻力 大 中 小 特征 低频1KZ 中频1-100 KHZ 高频100KHZ 电极能否离开皮肤 不能 不能 能 生物物理学作用 离子移动,电解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 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 热及非热效应 再见! 三、生物物理学特征 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一)热效应 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肤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 (二)非热效应 超短波用低强度作用,未出现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 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超短波电场十分敏感,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头部时除有温热感外,常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 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对大多数患者有调整其功能趋于正常化的作用。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小剂量能加速不全断离的神经纤维再生,大剂量则抑制之。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有人用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对部分血循环代偿不全Ⅰ级患者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作用。 对代偿功能严重紊乱者无治疗作用。 剂量过强时可出现不良反应 (三)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四)对结缔组织的作用 (五)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六)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七)对内分泌腺的作用 (八)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的超短波治疗机,按输出功率可分为两种规格: 一种是立地式大功率(200-400瓦)治疗机,适用于大部位,深层组织和内脏疾病的治疗 另一种是手提式小功率(25-80瓦)治疗机,输出电流为数安培。适用于小部位,浅层组织,特别是五官科疾病的治疗。 五官超短波电疗机 (二)电极 超短波治疗电极以电容电极为主。 1.板状电极 内部是金属网或金属片,外包橡胶、毛毡、绒布等物质,呈长方形,正方形长条形。一般分大、中、小三套。 2.圆形电极 内为金属板,外包橡胶、绒布。一般亦有大、中、小三种,其直径分别为12厘米,9或8厘米,以及5或4厘米。 3.直肠和阴道等体腔治疗用的金属电极,这种体腔电极一般都有玻璃外罩。治疗时经消毒后可直接插入腔道中。 (三)治疗剂量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参考氖灯管亮度和仪表读数,而区分为如下的几种剂量 1级(无热量):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级(微热量):仅稍有微温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级(温热量):有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级(热量):有明显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急性炎症或急性病,用1级量(每次8-10分钟)或2级量(每次10-12分钟)。 慢性炎症或慢性病用3级量或4级量(每次15-20分钟) (四)操作方法要点 1.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可将所着衣服的厚度计算在间隙内。 2.选用适当电极,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间隙)厚度。 3.超短波电场治疗主要应用电容电极法,其电场的分布与电极放置方法、极板和皮肤间距大小密切相关,常用有双极法和体腔法。 双极法 4.电极与皮肤距离(气距)因治疗部位以及所用机器的输出功率而有所不同。 5.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成人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大。用并置法时,两电极间距离不宜小于电极的直径,或至少不得小于电极的半径。 适应证 (一)超短波广泛应用于一切炎症过程 对急性亚急性炎症效果更好。特别对化脓性炎症疗效显著 超短波对急性软组织感染治疗,不但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同时可减少手术的机会。 (二)疼痛性疾病 (三)血管运动神经和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 (四)各种创伤伤口及溃疡 (五)各期冻伤 超短波治疗冻伤有明显效果。 必须用弱剂量(微热量或无热量6-12分钟) 第Ⅰ度冻伤:采用局部超短波治疗(无热量或微热量)。 第Ⅱ度冻伤:超短波局部治疗加上相应脊髓节段(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