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我的生活好习惯 第三课 做事不拖拉说课稿 苏教版.docx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第三课做事不拖拉说课稿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一年级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事不拖拉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设计思路紧扣《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主题,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道德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事不拖拉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培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不拖拉的行为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拖拉的危害,明确不拖拉的重要性。
2.难点:设计实践环节,如“时间管理小达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时间管理,培养不拖拉的习惯。
3.突破策略:结合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在家中、学校中践行不拖拉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录音笔、计时器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
信息化资源:教育类APP、儿童励志视频、时间管理相关图片
教学手段:故事讲解、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时间管理的小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人物的行为,提出问题:“大家觉得视频中的人物做事效率如何?为什么?”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做事不拖拉的重要性,通过故事《小熊的早餐》让学生了解拖拉的后果。
-举例说明: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列举一些拖拉的例子,如作业拖延、上课迟到等,让学生认识到拖拉的普遍性和危害。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拖拉的经历,共同探讨如何克服拖拉的习惯。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发放“时间管理小卡片”,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规划完成时间。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纠正时间管理上的误区。
4.活动实践(约20分钟)
-开展“时间管理小达人”活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任务,体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分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任务,如整理书包、打扫卫生等,比赛看哪一组完成任务用时最短。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做事不拖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学生分享: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个家庭时间管理计划,并记录执行情况。
-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践行时间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六、知识点梳理
1.做事不拖拉的重要性
-提高效率:做事不拖拉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培养责任感:不拖拉的行为体现了对任务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
-增强自信心:按时完成任务,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做事不拖拉的方法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设定目标: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确任务的方向。
-分解任务: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逐步完成。
-专注执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保持专注,避免分心。
3.克服拖拉的习惯
-自我监督:时刻提醒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奖励机制:为自己设定奖励,完成任务后给予奖励,增强动力。
-学会拒绝:学会拒绝无关紧要的事情,避免时间浪费。
-适应变化:面对突发情况,灵活调整计划,保持高效。
4.家庭与学校合作
-家长支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给予鼓励和支持。
-教师引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互动交流:家长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5.做事不拖拉的具体实践
-早晨起床后,立即完成洗漱、整理床铺等任务。
-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不拖延。
-家庭作业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