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音乐治疗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通过音乐活动,圆圆主动语言明显增多,从向老师问好扩展到日常生活需求的表达,与别人的目光对视时间有所延长。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对语言理解也有明显增强。 * 案例三:林林,5岁,自闭症孩子,对他人缺乏关注,和他人没有主动的目光接触,无任何社交表示,注意力短暂且不集中,常常不能听从指令和正确回答问题,偶尔尖叫,发脾气,还会有攻击行为。但是有较高的音乐天赋。 我们制定治疗方案,通过音乐治疗,对其目光接触、听从指令、集中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每周个训2次,团体训练2次,时间为3个月。 * 1、目光接触 主动保持目光接触会直接影响到注意力集中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目光接触,将会失去这些重要的信息。 首先由一名治疗师弹奏《你好歌》,引入音乐状态,让林林和身边的每个同学以及治疗师问好,握手,并保持目光接触,尽量延长目光接触时间,并给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让林林通过音乐培养兴趣以便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样在活动结束时,让其唱《再见歌》并和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说再见(目光对视) * 2、听从指令 在音乐治疗活动中,将一个较复杂的指令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首先一名老师在钢琴上弹奏《铃儿响叮当》,让林林能够跟着钢琴声,用铃鼓打出节奏。 先让林林学习“站起来”,当他做的足够好时,再教第二个步骤:“站起来,拿起铃鼓,两手打开,做预备动作” 做的足够好时教第三个步骤:站起来,拿起铃鼓,准备,跟着琴声打节奏 当把这些指导语融入歌曲后,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听从连续的指令。连续几次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完成指令后,当《铃儿响叮当》响起时,林林就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项任务了。 * 3、集中注意力 音乐治疗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帮助孩子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音乐团体治疗时,我们让孩子观看音乐片段学唱《哆来咪》,之后分配角色,林林扮演mi,再一次观看,引导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角色。这样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同时也能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当快要唱到mi的时候,我们都提醒他,有时用眼神,有时喊名字引起他的注意。 角色扮演可促进自闭症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 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林林各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一定的进步。目光接触时间明显延长,也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如捡球、扔垃圾,倒水等,能集中注意力观看别人的表演,专心参加小组的活动等。 * 十、注意问题 1、儿童音乐治疗中要一直紧跟儿童情绪变换音乐活动内容,如果不及时调整,音乐活动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会出现消极的刻板行为,如盲目模仿等。 2、使用的乐器没有具体规定,其原则是要熟练掌握,能即兴演奏。常用的乐器有:钢琴、六弦琴、弹拨乐器,各种中外弦乐器。 * 3、音乐治疗选用的作品一定要儿童喜欢才可以采用,因此治疗师要有丰富的音乐作品储备。根据不同的孩子选用音乐作品要有针对性。否则孩子会不接受。 特点: ①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都能接受的主要音乐治疗方法是模仿简单儿歌。 ②情绪障碍突出的孩子可以采用音乐感受力(唱、动、奏)的综合训练。 ③伴有刻板、攻击行为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儿童打击乐演奏训练产生正强化行为改变。如:铃鼓、打棒、钟琴等敲打乐为音乐伴奏。 ④对外界抵触及具有强烈攻击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可以采用爵士鼓为音乐伴奏。 * 4、乐练原则 使孤独症儿童始终在欢乐的情绪中自我要求进行训练,并在自我反馈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内心愉快体验。 5、循序渐进原则 从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先单个环节训练,再进行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按照预期目标一步步进行。 6、团体治疗为主,个别治疗为辅 合唱、群舞、合奏乐器等音乐活动是以团体形式出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互相交流,学会接受和他人的身体接触,分辨他人和自我、并联系社会化的行为。 * 7、治疗内容生活化 治疗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如韵律步行、跑、跳、点头、摇头、拍手、跺脚、掰手指等,独唱或合唱洗手歌、刷牙歌、拉链歌、认识肢体歌、课堂规则歌、校歌等,治疗内容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 模板来自 / 模板来自 / * 七、相关要求 1、时间性 早期干预,需要较长固定治疗时间的积累。 不断调整活动内容,一般每次以半小时为宜。 2、即兴性 治疗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特殊儿童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完成治疗方案,不能等同于普通的音乐课。 3、环境整洁,安静,排除各种影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干扰 4、计划性 必须制定长远计划和目标,每次治疗都要有总结和制定下次训练目标。 * 八、原则与分期 (一)适应接受期 治疗原则: ①帮助儿童熟悉音乐治疗的环境,使其接受在背景音乐下进行活动的治疗方式。 ②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乐器、音乐曲目。 ③帮助患儿熟悉并尽可能掌握一些打击乐器的操作。 主要目的:让患儿接触音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