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主要讲述了物质在形态、颜色、状态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使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发展观察、描述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强调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学生将学会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从而培养其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物体外观变化的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操作实验时手脑并用,喜欢互动交流。他们的学习风格偏重于直观和体验式学习,对于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更为敏感和兴奋。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方面遇到困难,例如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此外,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细致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记录和表述实验过程时,学生可能也会遇到表达不清、逻辑不严密的问题。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教师首先通过讲授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增强体验感。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和动画,直观展示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察结果,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内化。
教学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物质变化的案例视频和预习指南,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如“列举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讨论这些变化是不可逆的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监控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及时跟进。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指南,记录下关键信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在平台上提交预习笔记和问题,教师进行初步评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作用与目的:
为学生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明确学习重点。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纸张燃烧,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实验,如观察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物质变化的特征。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疑问,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变化。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作用与目的:
强化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的应用题,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某种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实际应用。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的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独立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