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宁波第二中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
四川省什邡中学 张楠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什邡中学的张楠。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本节在课标的指导下,采取趣味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题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的入门性知识,是社会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应用知识。它既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深入应用,又为选修4电化学基础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
难点:化学与能源
认知角度:学生喜欢从已有经验出发,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渴望独立地去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方法教法:
学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思路 知识线:
生活线
教学
电能的来源都有哪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同时使学生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活动元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实验探究,建构新知识体系。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通过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分析的方向。
通过三个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旧的认知受到冲击,新的认知逐步出现。
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深刻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 这是原电池的关键。
打破旧知识体系,建立新知识体系。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同时“猜想”化为“现实”,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元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自主探究,探索原电池原理。
让学生动手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原电池。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学生将结果分类整理填在学案表格中并分组报告:
实验项目
实验用品
实验结论
电极材料
试液
有无电流
相同电极不同溶液
相同试液不同电极
电极在同一容器或不同容器
活动元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思考交流,从化学反应本质认识原电池。
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物理学知识,使已有知识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让学生明白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和各部分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及归纳能力。
活动元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知识拓展,从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原电池。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教学评价与反思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而实验就是化学的灵魂。本节课中重视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看,动脑思考,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探究,使实验成为帮助自己探究知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了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走进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
电能的来源与火力发电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导线中电子由负极→正极 溶液中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原电池形成条件
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导线; 闭合回路
电解质溶液
7
认识原电池池
探索原电池
感受原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
电能的来源
生活中的电能
现代生活中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
我国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任务。
欣赏、交流,感受电能为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和利弊,发现火力发电中大量能量损失
明确探究任务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能涉及到哪一类化学反应?
实验1:锌粒直接投入稀硫酸中,学生观察现象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
实验2:铜丝直接插入稀硫酸,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3:将铜丝插入到实验1中的锌粒上,学生观察现象
新问题:铜丝上的气体是哪儿来的?是什么气体?
适当的引导:实验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