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启发式教学和教学中的情趣培养.doc

发布:2017-02-06约4.9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启发式教学和教学中的情趣培养 一 、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一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而调动他们的血丝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的来源与本意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最早出现“启发”。这里的“愤”、“悱”表示两种心理状态,按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学记》进一步提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三个要求: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见,我国古代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相当深刻。在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苏格拉底,他在教学中创立了“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与学生们讨论各种问题,在问答中指出矛盾,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直到学生获得完全正确的答案为止。这些正确答案的获得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而获得的。这种方法像助产婆帮助产妇把胎儿从肚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他的教学过程是“思想的催生”,故把该教学思想称之为知识的“产婆术”。从上述两位思想家的教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是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可能没有那么快捷和深刻,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不能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必须首先解决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当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是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等,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对于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所有的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怎样获得知识、选择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无疑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诱导学生提问,使其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已有经验与知识,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努力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不断深入,提出和补充问题,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不仅要启发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四)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等。在启发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型和合作式的,师生的地位和人格都是平等的,师生在和谐融合的环境中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沟通和交往,切磋琢磨,共同获得认识与实践、探索与创造、审美与体验的乐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 二 、对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师生双方要有高涨的教学热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共振”。否则,仅有教师一方面的热情而学生不积极,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那就是有教师的刺激,学生不反应。为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就必须通过“悬念情境的创设”、“愤悱情境的创设”、“激奋情境的创设”和“陶冶情境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宜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处在萌芽时期,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乐意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 (三)问题的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开始的。因为启发式教学通常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个关键。设计问题的方法很多,一般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 把新颖、独特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设计在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