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2024).docx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主要讲述了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农业、天文、历法、音乐、文字等方面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内容涉及《夏小正》、《周易》、《诗经》等历史文献,以及青铜器、玉器等文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内容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同时,通过学习科技与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夏小正》、《周易》等文献,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
3.增强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夏商周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例如稻作技术的推广和牛耕的普及。
b.天文历法成就,如《夏小正》的历法记录。
c.青铜器制作技艺,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技术特点为例。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例如如何从农业技术的发展看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b.分析《周易》等古籍的文化内涵,例如如何从《周易》的占卜体系中窥见当时的思想观念。
c.识别夏商周时期文字的演变,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特点及其对后世汉字发展的影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夏小正》、《周易》等文献节选。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甲骨文示例等。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器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七年级上册已学的历史知识,如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武王伐纣等,为学习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奠定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技术,如稻作技术的推广和牛耕的普及,强调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性。
b.讲解天文历法成就,重点介绍《夏小正》的历法记录,让学生了解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方法。
c.介绍青铜器制作技艺,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技术特点为例,讲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和用途。
-举例说明:
a.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农具图片,说明稻作技术和牛耕的普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b.以《夏小正》为例,讲解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古代天文知识。
c.以商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和艺术价值。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讨论夏商周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b.让学生分组讨论《夏小正》中的天文观测记录,分析古代天文知识。
c.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青铜器模型,体验古代工匠的技艺。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理解。
b.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过程。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b.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
a.查阅资料,了解夏商周时期其他科技成就,如音乐、文字等。
b.思考如何将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夏商周时期农业技术的主要成就,如稻作技术的推广和牛耕的普及。
-学生能够理解《夏小正》中的历法记录,认识到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和欣赏商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