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 回顾与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课题:3.4 回顾与思考
授课教师:
课 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的方法,学会用变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形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预测。
2.从常量的世界走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对象,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进行表达的能力。
3.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一个变化过程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并用列表、列关系式、图象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运用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预测。
师: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骄傲的兔子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结果输掉了比赛。能反映这场比赛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的是( )
生:B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棒。前面我们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各节的知识,我们不能象“骄傲的兔子”那样中途“睡一觉”,应该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回顾整理一下,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章。
【设计意图】:你能构建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吗?请大家独自回忆后小组合作交流,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1.在一次实验中,一名同学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弹簧上挂不同质量的物体后,弹簧的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所挂物体的质量/千克 0 1 2 3 4 5 弹簧的长度/cm 12 12.5 13 13.5 14 14.5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是多少?如果用x表示弹性限度内物体的质量,用y表示弹簧的长度,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如何?
(3)如果此时弹簧最大挂重量为15千克,你能预测当挂重为10千克时,弹簧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反馈:生1:上表反映了所挂物体的质量与弹簧的长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所挂物体的质量,因变量是弹簧的长度.
生2: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是12 cm,弹簧的长度y随着物体的质量x的增大而增大.
生3:当挂重为10千克时,弹簧的长度是17 cm.
【训练】鞋子的“鞋码”和鞋长(cm)存在一种换算关系,下表是几组“鞋码”与鞋长的对应数值。
鞋长 16 19 24 27 鞋码 22 28 38 44
(1)分析上表,两个变量分别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你需要的鞋长是26cm,那么应该买多大码的鞋?
两个变量分别是鞋长和鞋码,其中鞋长是自变量,鞋码是因变量;
由表格可知:鞋码=鞋长×2-10,所以当鞋长是26cm时,鞋码为42码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20)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4)从表格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5) 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59
(3)13分钟
(4)2分钟至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13分钟至20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师生用表格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其优点是:对于表中的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因变量的值找到。其不足之处是:表格只能列出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对应的值,难以反映变量之间变化的全貌。
【设计意图】:2: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城出发到B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那些信息?
答题要求: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像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是12.5千米/时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
学生反馈:(1)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2)甲比乙晚到2小时
(3)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训练】2、甲乙两人准备在一段长为1200m的笔直公路上进行跑步,甲乙跑步的速度分别为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