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清新空气是个宝》是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教学:
1.了解空气的重要性,知道清新空气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2.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保持空气清新。
3.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为创造清新空气作出贡献。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对清新空气的珍惜和保护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了解和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空气质量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模仿力高、可塑性大的年龄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常识,能够理解基本的环保概念,但对于空气质量的科学原理和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识环境问题,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培养。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愿意在小组活动中分享和交流。
在素质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强化。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养成了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但对于环保行为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习惯尚需引导和培养。
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但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但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维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交互式白板、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环保教育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游戏互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清新空气和污染空气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差异,激发学生对清新空气的向往。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空气的组成、清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清新空气等知识点。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生活中保护清新空气的实例,如植树造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清新空气,并分享各自的想法。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绘制一张“清新空气保护计划”的海报,展示他们如何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保护清新空气。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清新空气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家庭清新空气保护计划,并记录实施过程和感受。
6.教学延伸(约10分钟)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如植树节、环保知识竞赛等,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7.课堂反馈(约5分钟)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感受,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8.安全教育(约5分钟)
-提醒学生在进行环保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9.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我们身边的空气》
-《环保小卫士:儿童环保知识手册》
-《大气环境保护法》简介
-《绿色生活:21天环保行动计划》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家庭和学校的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调查本地区的主要空气污染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设计一个环保标语或海报,宣传清新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并了解国家关于空气质量监测和环保的政策法规。
-探访附近的公园或绿地,了解植物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有关环保科技的信息,了解科技创新如何帮助改善空气质量。
-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环保计划,包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