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体悟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还有就是整体把握,复述故事的能力锻炼。这不仅需要抓住关键的信息,还需要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能力。
再有,就是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能力;
最后,从模仿开始,积累语言。(背诵文章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过多了……)
教学过程:
1、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比如这样的一个故事,大家看看他是什么意思。
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
这时那位名人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你可以练笔)(让学生发言,然后在把答案引出,最后在把课文引出来,这里指最后一段,可以齐读,可以迁移)
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我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谁能把“亨特”的故事给大家讲一遍呢?(先试探一下,看看反应)
我还是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吧!
我这里有一组速答题,大家不需举手,直接站立起来抢答,以三秒钟为限。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其实这组题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要想整体把握一个故事,就要抓住一些要素,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时间、地点、人物、数据……)
当然,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把握情节的脉络,也就是层次结构。
例如:谁能够用三个短语,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
……
最后,我们要在头脑中梳理一下情节的内在联系。
比如:(找一个同学读导语)(读书要动脑)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最后,复述练习——
结语:我们刚才练习复述的过程,是否也说明了课堂开始时我们的感悟。
谁能在谈谈……
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啊。我们一定要背下来。
背诵……
【反思】我的课第一节在九班没有成功,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课堂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是课堂预设,我过于理想化了,不按实际办事。三是我的课堂还是节奏太慢。四是备课还是不充分。
十班,我开门见山,直接从要素问起,学生完全没有问题,回答的很好。看来,只要学生准备充分,课堂上是乐于展示的,不必拐弯抹角。
课堂开始,由易到难,这是调动学生气氛的最好导入。
复述的多样化。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复述为主要内容,那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
?
第二课时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从单元教学重点与单元练习设计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大体可分为训练朗读,整体把握,语言品味,结合课文内容的练笔或练说。本文叙议结合,其内容可概括为“经历+经验”,可考虑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评人物,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困难、挫折、畏惧、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其实,只是从石架上下来二十米,可这一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一生。
昨天我们学了怎样复述,今天我们复习一下,但我要提出新的要求:
生动的复述。(怎样才能让复述生动起来呢?)
复述时要充分反映“我”的内心变化过程,紧紧抓住刻画心理活动的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