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儋州市新英中学?? 陈博丽
教学目标:???
?????? 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播放视频,开拓学生视野。
2008年8月8日晚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圣火点燃的刹那,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气氛达到最高潮。
(师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师:李宁高擎着手中被点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随着他的步伐前进,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霎时间焰火、欢呼融成了“鸟巢”的最强音。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需要训练很长时间,更需要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
(这幅画面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迎难而上还是放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谁先来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好,你先来说一说?
生1:莫顿·亨特,是以为美国的作家,生于1927年,1983过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生2: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生3:他小时候胆子小。
生4:这故事是他65岁时写下的。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见多识广,知道的真多。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要求大家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同时思考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从中作者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现在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好,就读到这里,谁先来回答老师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生举手发言:主要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去爬悬崖冒险,很害怕,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下悬崖的经历。得到的启示是: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能不能根据同学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把故事完整的复述出来呢?该作什么补充才完整呢?
生1: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清楚。
生2:一定要把作者感悟到的哲理讲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及引发的哲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大家在复述的时候能做到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生:复述课文,相互评价。
师:经过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已经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那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4个部分。
师:哪4个部分?
生:第一段是作者回忆小时候的一次冒险活动:第2到第15是冒险的经过;第16到22是写作者脱险了;第23是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师:好,那谁把每一部分都用2个字来概括呢?
生七嘴八舌发言:回忆、冒险、遇险、脱险、危险、哲理、感悟等等
师:回忆——冒险——脱险——感悟。
师:作者的这一次人生的经历确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说他在这次历险中最要感谢的人你觉得应该是谁?
生齐说:父亲。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父亲指引他走下悬崖的。
生2:父亲不来,他可能就摔死,或者在悬崖上饿死。
生3:是父亲教给他战胜困难的方法,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可见父亲的用心良苦。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所以最值得感谢的是父亲。
生4:我觉得应该是杰利,是他去叫父亲来的。
生5:感谢他们带我去冒险,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虽然也怨恨他们对我的取笑和抛弃。
师:其他小伙伴不能与我患难与共确实是要批评的,如果和你一同出游的伙伴遇险,你会怎么做呢?
生5:报警或者是找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生4:告诉他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 :很好,大家知道了战胜困难的方法了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