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级下册摆的秘密教案.doc

发布:2018-03-03约4.1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 、摆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摆的结构。 2.能做到控制变量法的简单探索性试验。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将结果与假设对比,并能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流。 3.了解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钩码、线绳、铁架台、秒表、记录单、课件 学生准备:橡皮泥、螺丝帽 教学过程: 以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播放音像资料。 教师播放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学生观看)。 老师: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一下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门牌儿、吊牌等。 师:(生活中摆的图片)像钟摆、秋千这样摆来摆去的运动,我们叫它摆动。摆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摆动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摆的秘密》。(板书:摆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有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摆动现象产生兴趣和思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引入简洁明快,达到了“看有所思,做有所想”的目的。] 二、认识摆 师:秋千、钟摆就是典型的摆。谁能以秋千或钟摆为例,说一下摆都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秋千由下面挂的木板、绳子、铁架组成。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请坐!通常我们把下面挂着的木板叫做摆锤,(板书:摆锤)把线绳叫做摆线,(板书:摆线)而铁架是起支撑作用的。摆在摆动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幅度,有时摆大,有时小,大家能给摆动的幅度起个名字吗? 生齐答:摆幅 师:厉害!科学家也是这样命名的,把摆动的幅度叫做摆幅。(板书:摆幅)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充分认识摆的各部分名称,将生活中不同的摆进行抽象,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下面做简单的摆做好了前提准备。] 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铁架台、线绳、钩码、螺丝、橡皮泥等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摆的结构,小组互相合作试着模仿钟摆的样子做一个简单的摆,开始! (学生小组探究,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同学动手能力都很强哦,虽然第一次做摆,但基本上在1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谁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指生讲解 师:很好!就像这位同学说的,我们在一根线绳下面挂一个重物,将线绳的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一个简单的摆就构成了。(边讲边操作) 同学们做实验时要正对着摆,所谓正对着摆,就是让摆在我们面前向左右方向摆动。拿起摆锤,摆线要直,摆幅不要太大,不要超过水平线;听到开始实验时,将手自然松开,不要用力推。明白? 生:明白! 师:请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试试。(生动手试验,师指导) 师:大家都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是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师:我刚才发现有的小组经常出现摆锤打杆的现象,谁知道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 生:将摆线固定到离杆远一点的地方 师:这位同学很会分析问题,指点得很到位,请刚才出现这样现象的小组待会儿实验时及时调整好。老师也要提醒每个小组同学,出现这样的现象还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正对着摆,在下面的实验中也要注意纠正过来。 师:好,大家会数数吗? 生:会! 师:真会?我们来试试!老师计时10秒钟,请大家数出这个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不要互相干扰。准备,开始!(用表计时) 统计次数 师:大家数了多少次? 生:9次 生:19次 师:同样的摆,同样的时间,怎么会摆出不同的次数?数9次的同学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我把摆过去再摆回来,一个来回算是一次。 师:那数19次的同学,你们又是怎样数的呢? 生:我把摆过去算一次,摆回来算一次。 师:嗯,两种方法听起来都可以。可是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他的摆在10秒内摆动了15次,你知道他是怎么数的吗? 生:不知道 师:看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统一一下数的方式。科学家和我们大多数同学有同样的想法,将摆出去,再回来,往返一次,叫摆动一次。(课件显示)摆过去,没回来,不计数。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试一次,这位同学麻烦你上来为大家服务,同样10秒钟。准备,开始! 生:(齐)1、2、3、4。 师:一共几次? 生:9次。 师:好,大家掌握的不错。送给同学们一次动手的机会,试试你们组做的摆在10秒钟内能摆动多少次?每位同学都试试,取其中任意3次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开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摆,接着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统计摆动次数,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统计结果,产生分歧,教师在此时加以解释,学生经历比较、判断完成对摆运动次数的初步认识,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根本] 三、探究摆的秘密 1、探究摆的共性 师:好,请同学们做好!每个小组配合得都很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