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花草树木》(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认识花草树木》(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认识花草树木》(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花草树木》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与探索: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花草树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水平。
2.实践与应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草树木的种植与养护。
3.思维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价值与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花草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有限,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常见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花草的颜色、形状等。但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周期、生态环境作用等深层次知识了解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充满探索欲,对花草树木等植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喜欢直观的、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难以将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在观察、记录和表达植物特征时,可能会遇到表达不准确、逻辑混乱等问题。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认识花草树木》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植物图片、生长周期图表和植物科普视频,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实验器材:准备植物种子、土壤、花盆等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和观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必要的植物观察工具,如放大镜、记录本等。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认识花草树木》的预习PPT,包含植物分类、生长环境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你见过哪些植物?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并在家中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观察结果。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思考记录以笔记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信息交流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植物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春天来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话题,引入新课。
讲解知识点:讲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光合作用等知识点,结合实物展示植物的结构。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植物大搜索”活动,让学生分组在校园内寻找不同类型的植物。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植物知识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植物搜索活动,记录植物信息。
提问与讨论:在活动中提出疑问,与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知识。
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观察和记录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花草树木”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一篇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植物科普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根据作业要求,完成绘画或写作。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课外学习。
反思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植物分类知识:介绍植物的基本分类,如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性植物。
(2)植物生长环境:探讨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