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四季养生与食疗.PPT

发布:2016-10-29约5.22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适宜的药物原料: 宜滋阴润燥的药物为主要原料 1、玉竹、沙参、麦冬、天冬、百合 2、生地、知母、贝母 3、石斛、黄精 秋季药膳 1、银耳百合羹 配方:银耳6克、百合10克、大枣8个、冰糖适量。 功效:止咳、宁心、安神、滋阴、养胃、生津。 2、菊花粥 配方与制法:取菊花60克,煎汤滤出。将滤液倒入锅中,加洗净的粳米100克,再加适量水,共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目。对秋季风热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良好疗效。 3、清热补益润肤止痒─参麦玉鸡清汤 材料:鸡胸肉一块、沙参半两、麦门冬半两、玉竹半两、枸杞子3钱、干香菇4朵、新鲜山药4两、葱两根、盐适量。 作用:秋冬皮肤干燥,沙参配合滋阴之麦冬和玉竹,对肺具有清热滋润作用,可增加皮肤之润泽,减轻搔痒。中国医学论之,肺主皮毛,皮肤干燥,则由润肺即可改善。本药膳以沙参配合润燥生津之麦冬,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之玉竹,以及补脾健胃之山药,滋阴明目之枸杞,补中益气之鸡肉,是入秋后,美容润肤之清热补益药膳。 秋季药膳应用禁忌: 1、避免伤及机体阴液,慎用辛味药 2、避免食用辛辣、腻滞厚味及煎烤的食物。 冬季节令特点 一、季节特点——阳气潜藏,生机潜伏 二、人体生理特点: 1、肾气通于冬 2、新陈代谢缓慢 三、季节治病特点: 寒冷主病 精神调养 :冬季闭藏之时,应该固密心志,保养精神 ;多活动消除冬季烦闷 起居调养:谨奉天时,早睡迟起,固守元阳,以养真气。保持室内温暖,避免严寒的侵袭 冬季养生 饮食养生: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养生家多提倡饮食养生宜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食后摩腹,缓行百步 。 运动调养 :积极参加运动锻炼 ;早锻炼不要起得太早,一般在太阳出来后锻炼为宜。避免在大风、大雾、大寒、大雪中锻炼 防病保健:人体生物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这时进补总能使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贮存在体内,滋养五脏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的大法之一,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就是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修复组织和增强功能。 冬季进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在保障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适宜的药物原料: 1、补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2、养阴补血:生地、熟地、当归、阿胶、鹿茸、紫河车、冬虫夏草 3、健脾:陈皮、砂仁、木香、神曲、麦芽等 冬季药膳 1、山藥羊肉湯 配方:羊肉500克,怀山药50克,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精盐适量。 功用:羊肉营养丰富,尤其钙、铁的含量高于猪肉和牛肉。羊肉能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开胃健身、补中益气,同时它又性温,适合于阳虚病人食用。山药性平味甘,滋补性强,不热不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药膳很适合冬令滋补。 2、归芪炖母鸡 配方:母鸡一只,当归15克,黄芪30克,葱、姜、黄酒、细盐各适量。 功用:当归为补血要药,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黄芪则以补气著称,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有良好疗效。二者相加,气血双补,适合于气血双亏的病人。 3、花生桂圆红枣膏 配方:花生米60克,桂圆肉15克,红枣8个。 制法:将花生米、桂圆肉、红枣(去核)洗净。用机器或手工搅拌为泥,放笼内蒸熟即可。适量食用。 功用:花生含蛋白质、脂肪,还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中医认为它性平味甘,能健脾补中。红枣除营养丰富外,还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李时珍称它为“脾之果”。桂圆的作用已如前述。诸物合用,能够健脾、养血、益气、补心,对于面色萎黄、食少体倦、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有良好疗效。 4、 桂圓枣仁飲 配方:桂圓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2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枣仁、芡实、桂圆洗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继续煎熬20分钟,去渣留汁,再加白糖搅匀,即成。本品可代茶饮。 功用:枣仁性味甘、酸、平,入心、脾、肝、胆经,主要功能是宁心安神、敛汗催眠。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三味药加在一起,具有养血安神,益肾固津之功效,适用于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遗精等症。 冬季药膳应用禁忌: 1、阴盛阳微、天干,慎食寒凉食物 2、避免辛燥食物,以免内生燥邪。 《黄帝内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中医讲究整体论,讲究天人合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夫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又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