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压迫式缝合防治产后出血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压迫式缝合防治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缩宫素配伍卡孕栓与子宫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胎儿娩出至产后2 h出血量≥500 ml的产妇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实验组36例,均采用B-Lynch缝合术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时间、产后2 h和产后24 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率。结果: 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41±28)min,B-Lynch缝合手术组平均止血时间为(53±8)min。产后预防性子宫压迫性缝合组的止血耗时、产后2 h、24 h平均出血量均明显少于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组,同样产后出血率亦明显低于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组。结论: 子宫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的疗效令人满意。
关键词:子宫B-Lynch缝合术;缩宫素配伍卡孕栓;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无法预见,但出血突发、凶猛,可因短时间内失血过多而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因此,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50万孕产妇死亡,其中产后出血占25%,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4%~6%,是分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近年采用预防性子宫压迫缝合(子宫B-Lynch缝合)防治产后出血。本文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70例行剖宫产术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用产后预防性子宫压迫性缝合和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因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出血70例,初产妇58例,经产妇12例;均为合并有羊水过多、双胎妊娠、巨大胎儿、宫缩乏力、前置胎盘等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产后预防性子宫压迫性缝合组即实验组和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组即对照组。实验组36例,初产妇28例,经产妇7例,年龄19岁~41岁,平均27.42岁,孕次1~3次,孕周34~41周,平均周数34.6周;对照组34例,初产妇30例,经产妇5例;年龄20岁~40岁,平均28.56岁,孕次1~3次,孕周35~41周,平均周数35.2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剖宫产指征、出血量比较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实验组胎盘完整娩出后立即予子宫压迫式缝合(B-lynch缝合),B-Lynch缝合术,缝合子宫切口后,在子宫切口左侧下缘3cm距左侧子宫边缘3~4cm处进针入宫腔,在同侧子宫切口上缘3 cm距左侧子宫边缘3~4cm处出针,拉出缝线,向上绕过子宫底部到达子宫后壁,在子宫后壁与前壁子宫切口进针的对应部位进针由左向右水平缝合1针,从后壁拉紧缝线绕过宫底到达子宫前壁,由子宫右侧切口上缘3cm距右侧子宫边缘3~4cm处进针入宫腔,再由同侧切口下缘3cm出针,将两根缝线在助手的双手加压下同时收紧后打结。对照组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10u配伍舌下含服卡孕栓1mg。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止血时间以及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2h(含术中)、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出血量计算:剖宫产术中用容积法、面积法和称重法。
1.4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 h内产妇阴道流血量≥400ml或24h内阴道流血量≥500ml,排除其他出血原因,即可诊断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PSS统计软件(13.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相比较的两组受试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宫素配伍卡孕栓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41±28)min,B-Lynch缝合手术组平均止血时间为(53±8)min。产后预防性子宫压迫性缝合组的止血耗时、产后2 h、24 h平均出血量均明显少于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组,同样产后出血率亦明显低于缩宫素配伍卡孕栓防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约有10%的孕妇在分娩后发生产后早期出血,其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积极防治官缩乏力性出血是降低产妇死亡的关键[1]。产后出血的防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药物防治,主要为(1)离子类――钙的作用,(2)激素类,包括缩宫素,抗利尿激素和前列腺素,(3)中药制剂,(4)麦角生物碱,(5)凝血因子。手术防治主要有:(1)子宫压迫法,(2)血管阻断法,(3)围生期子宫切除术。宫缩乏力可通过子宫按摩、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制剂和米索前列醇等有效治疗。
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原理和优点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是1993年Milfon Keynes首次报道的一
显示全部